
时间:2025/3/15 13:13:48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作者 秦文佳、张慧晶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冯婷
(本案例为2023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标识。新时代,上海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红色文化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行,“四位一体”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探索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模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寓教于理: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
一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与专业课。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以鲜活案例和互动教学,将党史人物、党史事件、党史文物等深度融入教学,擦亮思政课程红色底色。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有机嵌入红色元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改革开放成就等与学科专业特色匠心结合,开设“经济中国”“中国之治”等专业课程思政,在讲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中国治理体系时融入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和为人民服务宗旨,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红色文化涵育的双向渗透。
二是创新党课彰显红色文化时代魅力。精心设计专题党课,融合情景剧演绎、红色经典故事讲述、主题党日分享等形式,举办“永远跟党走—上海财经大学党的建设传承与创新”主题分享活动,全面呈现学校党建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创新融合式党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设“坚守使命百年路·经济匡时再启航”主题党课,通过视听结合、情景交融,生动展现百年来一批批上财人坚守初心、经济匡时的爱党爱国事迹;邀请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为了可爱的中国—红色精神代代传”宣讲活动走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革命先烈对国家的深沉热爱,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二、寓教于情:增强红色人物精神感召
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红色印记,塑造红色楷模人物。通过创作红色教育家主题大师剧《孙冶方》,演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原上海财经学院)校(院)长孙冶方先生从革命岁月到经济学术研究的传奇人生,以沉浸式的戏剧体验,展现孙冶方先生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学术精神和品格风范,触动学生胸怀经济匡时理想,牢记“敬畏规律,守护真理”的学术精神。
另一方面,以典型示范树立时代精神标杆,发挥红色楷模人物道德感召力、情感感染力和时代号召力。聚焦“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走进校园,让党的伟大精神的亲历者、见证者、传承者现身说法,以真实吸引人,以真情打动人,鼓励和启迪青年学生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三、寓教于境:创设多元立体浸润场域
一是打造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场景,发挥文化育人的浸润功能。在教学楼、图书馆、学生社区、校园步道布展党史红色文化墙、文化长廊,通过空间功能设计形成“目之所及皆教育”的视觉叙事;举办“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红色金融交响曲—上海金融战线革命斗争史料展”“为真理而活着—孙冶方生平事迹展”等红色系列主题展,让学生在耳濡目染、身临其境中践行初心使命,实现环境育人的无声浸润。
二是以党团建设、班级活动、文体活动为抓手,推动红色教育从课堂走向日常。通过组织开展党史经典阅读、红色寻访征文、红色主题演讲等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在学党史、讲党史、演党史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党史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带动和引领学生成为党史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输出者,将红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校园日常。
四、寓教于行:行走力行促学思践悟
一是组织学生走进红色基地,感悟精神伟力。依托“弘扬抗美援朝精神”、“重走长征路”、新生行走思政课等平台,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革命旧址,通过参观调研等研学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内心倾听历史回音,感悟和内化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
二是带领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读懂国情社情。以“千村调查”、“三下乡”等实践项目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城镇乡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开展“青春告白祖国”“数说千村”“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系列学生红色实践成果宣讲报告会,鼓励学生在分享社会观察和思想感悟中,深化家国情怀、奉献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是鼓励学生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深耕产学融合。开展“走百城,访千企,读中国”千企调查,带领学生走进千企百业,开展特色产业调研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鼓励学生将课本理论带入现实场景、真实问题,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