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深化“双新”实施路径探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编-评-用”一体化模式——2025年黄浦区义务教育阶段“双新”专题培训活动顺利举办

时间:2025/3/24 15:40:57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黄浦区教育学院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

3月20日下午,黄浦区教育学院干训部和课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双新”实施专题培训活动。本次活动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编-评-用’一体化模式探索”为主题,通过“理论筑基+实践对话”模式,为黄浦区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共绘课程教学改革新蓝图。华东师范大学胡惠闵教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陈群波、张玉华、韩艳梅三位老师、上海理工大学盛健博士莅临指导,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魏薇出席,区教育学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杨东平、干训部副主任郑渝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以及课程负责人共120余人参加活动。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锚定方向,深化实施路径

活动伊始,魏薇回顾并肯定了黄浦区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在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效,向市级专家团队及高校智库支持表示感谢。她强调,黄浦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应在2025年再接再厉,基于“以评促编、以评促优、以研促用”区校协同机制,重点突破课程方案编制体系优化、专项方案特色化实施、校本课程方案落地转化三大重点任务。她指出,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应通过强化过程性评估、建立动态优化机制,在优质均衡基础上推进“扩优提质”工程,力争形成具有黄浦特色的课改成果。

WDCM上传图片

杨东平明确了2025年度培训目标:聚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从“文本规划”向“课堂实践”的转化落地。他强调,课程方案编制须以国家育人目标为纲,立足校本、扎根课堂,构建科学化实施路径。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全覆盖基础上,突破方案实施的“最后一公里”,锚定三项攻坚任务:一是,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转化器”,建立“编-评-用”一体化模式实现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转化落地;二是,打造“编制-评审-应用-改进”质量闭环,通过过程性督导保障课程实施质量;三是,构建区校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区校协同、专家引领、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经验辐射全域。

WDCM上传图片

校长微论坛:一线实践碰撞智慧火花

五位来自黄浦区基础教育一线的校长基于本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展开经验分享、交流,并由专家团队进行现场点评,形成“实践-理论”双向对话。

上海市实验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三级课程文本引领实施路径

徐进校长展示了该校的课程“施工图”,通过构建“问题导向的实践-三级课程文本-动态优化”实施体系,秉持“逐渐细化、以点带面、不断迭代”的思想,丰富和调整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为课程方案的“落地”提供了诸多保障。

胡惠闵教授肯定了上海市实验小学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基础上形成校本特色,以及为推动课程方案有效实施所形成的诸多举措。其中,她特别认可该校在数字化转型助力因材施教方面的实践成果,同时建议学校未来进一步强化学科与社会实践融合,推进课程综合化发展。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市卢湾中学:学科融合助力“五力”育人

张怡校长分享卢湾中学以“培育具有学习力、思维力、创造力、合作力、责任力的毕业生”为目标,通过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途径,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高质量实施。

张玉华老师认为该校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无疑是一份较高质量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体现了其课程实施方案“目标引领、系统设计、路径清晰、基于特色”的突出特点,并进一步强调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WDCM上传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

实践课程赋能“童味”成长

王平校长以《“童味新天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题,解码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实施路径:通过课程目标传承与细化、课程结构优化及教学方式变革,深挖学校特色基因库,以“目标传承-结构重构-教法革新”三维驱动,构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体。该校通过锚定“五会育人坐标系”,形成“顶层设计-特色实践-地域标识”的课程开发链,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童味范式”。

陈群波老师高度评价上海交大附属黄浦实验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称其构建了国家要求与校本特色的“双维创新体”,为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新范式。他指出,该校以“系统设计锚定方向、精准定位彰显特质、特色基因赋能发展”的三维架构,打造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杆样本。

WDCM上传图片

上师大卢湾实验小学:数智课程培育创新思维

虞怡玲校长聚焦《数智启迪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介绍学校以数学为基底学科的“梯度化”校本课程群建设。该校通过构建“思维进阶-实践赋能-创新突围”三级培养路径,将国家课程要求转化为“校本创新链”,形成“育人目标-课程图谱-数智场景”深度耦合的育人价值链,打造数智时代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新范式。

韩艳梅老师高度评价了上师大卢湾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方案中“以国家课程为根、校本课程为翼”的设计理念,指出其校本课程方案以中观层面的课程目标建构打通课程实施的双向通道。该校的校本课程群建设,上承育人目标、下接课堂实践,形成“目标导航-课程赋能-个性发展”的育人价值链,为校本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WDCM上传图片

大同初级中学:科学教育筑基未来人才

金颖校长围绕《“科学教育实验校”三年计划》,分享学校通过“课程整合-资源联动-评价迭代”三位一体改革模式。该校构建“分层-融合-衔接”三维课程体系,以问题导向型项目化学习锻造学生高阶思维,通过“课程重构-场景赋能-评价迭代”创新链,打造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新范式。

盛健博士对大同初级中学的“科学教育实验校”三年计划专项方案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探索AI等新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WDCM上传图片

本次分享交流活动中,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和专项方案呈现了三大共性亮点:以国家课程为纲,立足校本特色精准转化;以核心素养为本,强化课程结构化设计与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最终指向“三有”时代新人的培育。未来,区域将持续深化“编-评-用”一体化模式,以区校协同机制打通学校课程方案(专项方案)编制与实施之间的通道,通过动态评估与迭代优化,助力学校课程从“高质量设计”迈向“高品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