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4/1 14:51:28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张亦南
3月28日至29日,第九届君子养成大会在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顺利召开,大会以“AI时代&君子养成”为主题,汇聚教育界、科技界专家,探讨技术洪流中的人文坚守。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为大会致辞,他指出,“君子养成教育”是价值塑造的核心路径。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精神动力,引导其构建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本质上是文化自信的重建工程。教育者则需从“精神建设”出发,帮助学生抵御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冲击,培养兼具传统美德与现代创新能力的“新君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在报告中剖析了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范式变革。他认为,AI不仅是工具性“赋能”,更将重塑教育底层逻辑。未来教育需平衡技术赋能与人的主体性,避免创造力在数据依赖中消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韩映雄则聚焦学生评价体系的革新,通过国内外案例展现个性化评价的实践路径。他提出,未来评价需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关注元认知思维、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发展的动态评估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太年从学习科学视角探讨教学方式创新。他援引“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讨论、实践等高参与度学习形式的留存率优势,呼吁课堂从“讲授主导”转向“对话生成”。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教师程涵悦探讨AI时代教育科研的双刃剑效应。她指出,AI可高效完成选题推荐、理论梳理甚至模式生成,极大提升写作效率,但研究者需警惕技术依赖导致的思想同质化。
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雄警示AI过度使用的风险。他提出“先AI化,后去AI味”的学习路径:初期借助技术提升效率,但高阶思维需剥离工具依赖,避免思维僵化为“算法附庸”。
CCF专家吕明杰从技术哲学视角剖析AI的教育应用限度。她指出,弱人工智能虽强,但强人工智能仍遥不可及;技术可放大善恶,却无法定义人性价值。教育者需在技术洪流中锚定“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终极坐标。
大会还发布了“三赛一会”年度教育行动计划。下午的活动由青浦区语文教研员李慧慧主持,主要聚焦两个板块,一是AI技术在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二是AI时代君子的责任和担当。
首先由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作主旨报告,题目为“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他指出,热情热爱在这个时代是君子的品质,传统君子的“仁义礼智信”到现在为止,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还是君子的核心品质。强调实践性的活动,深度学习并珍惜学习过程当中的错误,所有的科学教育都要形成洞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安桂清分享题目是“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她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是从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创新素养出发来展开。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希德书院的院长卢宝荣以“AI时代的君子成长史”为分享内容。他认为,未来新的技术产生的背景下,人的科学素养、人文情怀还有艺术气质更为重要,同时也提倡培养创新思维,从一种独创、新颖甚至颠覆性的方法、技术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招生办的主任石磊带来报告《我眼中人工智能时代的教与学》。他认为,网络时代已经慢慢地在改变我们的教育,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打破时空壁垒,可以低成本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人工智能100%必将倒逼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教育者本身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青少年人工教育普及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周晓枫带来的主旨报告“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是迫切的,也是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应该注重实践与创新,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邵学文带来“技术赋能教育,推进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分享。她介绍了学校三类课程实施情况,并提到同济大学AI学术助手有力支撑了教师开发高质量项目,也能够很好地支持孩子个性化学习。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教师陈思明,华为技术专家、AI应用架构师刘泽宇,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学生张怡飞先后作了主旨演讲。
大会最后,举行了“上海市写作学会学术写作委员会”揭牌仪式,上海市写作学会学术写作专委会主任蔡基刚、张君平,上海市写作学会学术写作专委会的顾问、上海五浦汇实验学校黄玉峰校长共同上台揭牌。
活动最后,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为下一届活动发布主题:“校长的领导力与君子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