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4/26 18:26:34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刘俏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虹口区始终以“播撒航天火种,培育未来星探”为己任,持续深化航天教育创新实践。在每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等重要时刻,依托“北外滩院士会客厅”等平台引入航天专家资源,策划并举办科普讲座、航天成就展示、科技竞赛等活动,在提升学生航天科普素养的同时,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热情,推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值此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之际,虹口区率先突破传统科普模式,联合虹口区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打造全国首个“低轨卫星应用创意大赛”,旨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大胆创想低轨卫星物联网应用的多元化场景。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区教育局、区科协等单位的指导下,高效完成从活动发布、组织参赛到决赛展示的全链条实施工作。
2025年1月底,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实践中心通过科技辅导员例会向区内所有初中和高中学校宣传布置。截至3月16日大赛报名截止,虹口学子积极参与,总计递交了96项创意项目。
经过前期的广泛动员、四场进校宣介会(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虹口中学)和多轮线上线下指导,虹口学子历经市级初赛和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和上海市继光初级中学的两支队伍站到了最后,与全市其他八支青少年队伍一起进行决赛的激烈角逐。
2025年4月26日,时空智联低轨卫星应用创意大赛决赛及颁奖典礼暨北外滩院士专家会客厅在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顺利举行。
作为2025年“中国航天日”主场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了青少年学子在卫星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4月26日上午的决赛中,十支高校组队伍重点展示了面向个人消费端(To C)的创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十支青少年组队伍则呈现了在智慧生活、应急通信、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的兼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创意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张家瑞、曾业成两位同学的项目《基于低轨卫星互联网的野生动物保护系统创新与应用》,利用低轨卫星互联网凭其广域覆盖、低延迟和高带宽特性,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全新的技术路径。该技术可实现防盗猎预警、动物追踪和环境监测等核心功能,具有实时性、广覆盖和智能化等创新特点,且极具经济效益,尤其适合群居性野生动物。
上海市继光初级中学的杜丽墨同学的项目《“卫星防溺水警报”儿童书包》,内置低轨卫星定位模块,配备水浸传感器、多种报警系统,支持双向通信,结合电子围栏和实时定位功能,能精准预警危险水域并自动触发三重响应机制,有效预防青少年发生溺水。
经过评审,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张家瑞、曾业成获三等奖,上海市继光初级中学的杜丽墨获单项奖。
专题演讲
为了让青少年更加深入感受科研魅力,零距离接触顶尖科学家,活动邀请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王江舟教授作《6G网络协助的通信感知技术》专题报告,深入解析了未来通信与感知融合的前沿方向。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卜智勇研究员分享了《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态势》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前景。
本次活动不仅展现了虹口学子在低轨卫星应用创意上的深入理解,更是虹口教育在深入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中“高站位、全覆盖、新探索”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中国航天日这一特殊节点,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虹口中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凭借在航空模型领域的优质实践,获评上海市航空模型传统特色校。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两校“航天精神浸润+空间技术赋能”科创育人体系的认可,更彰显了区域在链接基础教育资源、助力青少年科技素养培育方面的示范价值。
近年来,虹口教育发挥“文化三地”资源优势,立足“大格局”,搭建“大平台”,打造多元而自由的科学教育生态场;落实“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新举措,在跨界融合中播撒“科学的种子”。后续,虹口教育将依托“双北联动”,进一步集聚资源、外引内联,探索青少年创新素养培育的进阶式、多渠道贯通路径,为虹口区“全力建设上海北外滩,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夯实根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