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浦东]竹园小学:智慧共生 协创素养培育新样态——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专场活动暨竹园杏坛第28期

时间:2025/4/28 16:37:21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

WDCM上传图片

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教育强国建设的大幕已然拉开。在这样的时代大势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把教育数字化当作关键突破口,期望以此开拓教育发展新方向,打造教育发展新优势,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4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发布,着重提出要借助人工智能推动科研变革,提高科研效率,促进学科发展。在国家对教育数字化如此重视、全力推动的形势下,每一位教育者都肩负重则。

当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全新机遇,站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学校没有丝毫迟疑,选择用深度思考和亲身实践积极投身这场教育变革。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4月25日,全体教工齐聚柳埠校区,参与"智慧共生,协创素养培育新样态——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专场活动暨竹园杏坛第28期",一同探寻AI赋能素养教育的无限可能。本次活动由正高级教师、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校长娄华英牵头组织、统筹规划、悉心指导,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信息技术部副主任高佳华莅临指导。

WDCM上传图片

本场活动由五育融合中心主任鲍蓓蕾老师主持。竹园小学正用实际行动,努力为教育数字化发展贡献力量,书写教育变革的新篇章。

WDCM上传图片

回望突破 蓄势跃迁

五育融合中心佘天怡老师回顾了五年来,竹园小学面对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积极作为。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对空间进行优化改造,打造更具活力与创意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核心环节,重新构建课堂模式、课程体系和研修活动,让教学更具系统性和创新性。这些举措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充分激发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潜能,成为推动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强大动力。

WDCM上传图片

佘老师谈到,学校将继续坚守"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内核,稳步前行。借助《AI+5C教师成长护照》,精心打造出一条数智化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这份"护照"可不简单,它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行动成果、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以及激励体系紧密相连,就像为教师的成长绘制了一张清晰的"地图",让成长路径变得可视化、可追踪,助力教师精准把握自身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学校还将着力打造AI驱动的"教研智能体",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学校的教研模式将逐步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向智能驱动转变,向着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智慧教育新范式大步迈进,为绘制教育的崭新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躬行探路 聚光成炬

教育革新的微光悄然汇聚,照亮智慧教育前行的道路。所有竹园人积极投身于"AI+教育"的探索中,他们将AI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准破解教学难题,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定制成长路径。课堂上,实时反馈的数据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学从依赖经验逐步走向依靠科学,编织起一张充满无限可能的智慧教育网络,深入探索"AI+5C"的创新教育模式。

COURSE(备课)

WDCM上传图片

面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部分内容与上海学生生活脱节、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等备课难题,思政课教师金晓琴巧妙利用豆包助力备课。她通过设计任务导向提示语公式,精准匹配教学需求,获取更具针对性的备课资源。比如在准备特定教学主题时,豆包能依据公式,快速推送贴合学生生活、时代热点的案例资料,为课堂增添丰富素材,为学生打造更具吸引力、实效性的思政课堂,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与法治观念。

WDCM上传图片

傅茗老师聚焦"推动读写结合深度实践的人工智能赋能情境学习空间构建"的研究,着力解决学生对传统历史课文"静态知识"兴趣缺乏的难题。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实践点,傅老师借助生成式AI,营造沉浸式情境学习空间,让北宋画师张择端"穿越"而来。这不仅让学生成为文化传承者,更推动读写结合深度实践,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

CLASS(上课)

WDCM上传图片

在《编码》这节数学与信息科技融合课程里,顾老师借助AI工具,根据不同编程基础的学生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对于编程基础薄弱的学生,AI推送基础代码知识和简单案例,引导他们逐步入门;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算法优化任务。通过分析学生解决编码问题的思路、速度和准确率等数据,AI生成详细的学习报告,明确学生在逻辑思维、算法运用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WDCM上传图片

朱嘉艺老师在小学剪纸动画教学中,基于学生面临的分镜转化、造型抽象等挑战,借助"豆包"工具调试精准指令生成分镜,跨越文字与视觉断层;并通过与AI图像的对比发现问题,改进剪纸设计,主动优化创作并迁移。其中,AI作为"思考触发器"辅助教学,推动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探索,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艺术的深度共生。

WDCM上传图片

赵立老师则以小学五年级蹲踞式跳远课为例,通过心率手环监测和AI数据分析(如DeepSeek软件),优化分层教学策略。针对学生运动个体差异显著的问题,通过分组(运动量过大、适中、不足三类)并设计个性化练习方案后,二次试教成效显著:平均心率达标,组间差距缩小,运动时间达标率提升。并表示未来将针对运动能力极强或较弱的学生进一步细化方案,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教学。

WDCM上传图片

罗铌老师在一年级艺术·唱游课程《小雪花》的教学里,利用AI构建三维教学路径。其中,AI扮演智能学伴角色,在音乐形象感知环节,以生动的音频和图像引导学生感受雪花的灵动;在语音分析和对称造型创编时,及时给予反馈和创意建议,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助力学生提升音乐表现力和创编能力。

CHECK-COACH-COMMENT(辅评)

WDCM上传图片

王洁靖老师基于SOLO分类理论与AI技术融合,构建英语写作智能辅导模式。通过Deepseek制定分层评价量规,精准诊断学生作文的思维发展层级,生成差异化修改建议并借助Typora输出可视化报告。系统根据个体水平提供逐句修正、逻辑优化或创意提升方案,匹配"跳一跳够得着"的阶梯目标,配套档案跟踪和徽章评价体系。

WDCM上传图片

唐曌老师在《常见植物博览会》教学中创新运用AI技术,针对传统作业标准化与个性化矛盾、知识应用脱节等问题,开发了校园植物识别闯关游戏。通过形色豆包等AI工具实现户外自主探究,依托DeepSeek平台师生共建可自定义图片的闯关游戏,创新建立多种校园植物的动态题库,实现跨班级资源共享。

WDCM上传图片

蒋悦老师探索了AI智能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使用,她从《入场券设计》的分享角这一环节的需求出发,和五年级学生共同研究了使用"设计师逐梦"智能体进行实时监测与反馈的实践研究。通过创建智能体、训练智能体、测试智能体这3步研究过程,做出了符合需求的智能体形象,对AI大模型应用于评价环节做出了尝试。

WDCM上传图片

针对校区校本课程"笋芽慧生活",彭朗老师分享了学生在AI的助力下实现了对植物进行周期记录来了解它目前所处的阶段及生长态势,迅速锁定植物的病因,获得基础、细致的种植指导,使得植物的生长过程可视化,通过前后的数据对比直观感受到植物的变化。辅以生成式AI的智能工具、数据驱动、虚实融合三大核心功能,劳动教育在个性化指导与自主探究中实现形式化向素养化的转型。

CAUTION(甄别)

AI以精准诊断与高效辅导重塑教学形态,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始终是教育者的必修课:技术可量化知识轨迹,却需以规则校准应用边界;算法能模拟情感交互,更要为人文温度预留生长空间——智性工具与人性光辉的双轨并行,方能守护教育的生命根系。

WDCM上传图片

张伟君老师分享了一个课堂中的"小插曲",在电脑编程课中,发现学生用DeepSeek完成语文作业。经与学生谈心、班级讨论,师生意识到AI辅助学习利弊并存。通过借助豆包智能体引导思考,共同制定《AI时代的小公民守则》,从独立思考、合理利用、坚守诚信三方面规范使用。呼吁师生提升数智素养,与智慧同行,迎接AI时代。

WDCM上传图片

倪晰娇老师则以AI能将人类情绪量化为可计算的数据,给出"共情"式的回应以及多样性的问题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借鉴这种回应模式,但更需要发自内心地倾听与理解学生,与学生形成真实的情感联结,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AI时代,爱,才是教育最不可替代的算法。

12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AI大模型应用如何助力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及如何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培育学生的协创素养。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肯定创变 寄语深耕

WDCM上传图片

活动尾声,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信息技术部副主任高佳华对本次活动表示高度肯定,高主任认为竹园具有:

·战略前瞻性:竹园小学人工智能主题论坛的策划与实施,深度契合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

·系统创新性:构建了覆盖备课、授课、评价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展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的系统性思维,为区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实践渗透性:12位教师的多元案例(定格动画精准辅导、道法课信源核查等),将AI自然嵌入教学五环节,形成"无痕融合"的校本化路径。这种从表层工具应用到深层教育逻辑重构的渗透力,印证了技术赋能教育场景的生命力。

同时高主任也希望教师能够提升数智素养,提高AI工具鉴别能力,警惕AI幻觉,主动验证输出内容真实性,建议通过区域合作(如浦东本地大模型部署)沉淀校本知识库,推动"个人智慧"向"群体智慧"转化。同时深化实践探索,鼓励教师们持续研究和实践,将实践经验提炼为可推广的"理论高度实证"。

WDCM上传图片

引擎轰鸣 领航深融

WDCM上传图片

最后,正高级教师、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娄华英与全体教师进行交流。娄校长表示AI好似一把金钥匙,引导着教师去开启教育的未来,我们应该主动拥抱,并以竹园的思考和行动积极面对。

一、以微观突破驱动宏观变革

校长表示今天课程创新中心的汇报,有理念,有行动,有成效,为下一步工作推进开了个好头。12位一线老师的发言,都讲述了他们在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数字化转型的点滴。她点赞了老师们的实践,鼓励大家从点滴做起,从局部做起,持续探索,推陈出新。将一个个微小的点汇聚成我们数字化整体转型的动力,从点突破,以微知著,渐进式发展,稳稳地实现微观突破,以此来驱动宏观的变革。

二、以"七大行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接着,娄校长站在学校未来发展的角度,分别从教师分层培训、课堂课程研修、学校资源保障三个维度七大行动来介绍如何推动理念落地。

1.实施师资培训进阶行动。针对"AI领导力提升"和"智能素养提升"分别开展管理团队、全体教师专项培训。

2.建构三级AI课程体系。首先保证上好地方课程;其次合力开发具有"五多"特质的AI生成式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体系;最后积极开展多元AI创新实践活动。

3.运用AI深度改造所有课程。推动"师——生——智能"教学结构转变;推动AI工具与教、学、研深度协同;推动深度学习和创造力培养;推动智能体矩阵开发;推动教学指南研制。

4.新建和改造学习场域。新建、改造、升级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同时逐步升级学校笋芽徽章评价平台为智能平台基座。

5.注入教研科研引擎。设立人工智能专项课题,打造内容多元、人员跨界的研究小组,以项目为导向开展学习和实践。

6.设立优秀人才进阶荣誉。鼓励教师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并在物质、精神、培训等层面予以激励。

7.提升教育治理意识和能力。优化笋芽徽章智能评价系统,赋能教学、评价,建立多维度教师测评体系。

娄校长表示,"人工智能+"行动是教育创新的机遇,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所有的老师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在"学习、实践、反思、优化、迭代"中走无数个来回。只有把这条路走夯实了,竹园特色的数字化教育、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新生态的整体建设就指日可待了。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此次杏坛不仅展示了竹园团队过去实践研究的坚定和夯实,12位教师在AI+教育的实践中更是看到了微光成矩的力量和希望,娄校长的高瞻远瞩更是竹园小学教育质量"质变跃迁"的底气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