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5/14 19:55:23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点击“播放键”收听完整音频
为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市教委在“青未来”联盟的基础上,打造了《青未来FM》音频传播品牌节目。节目定位以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号召全社会青年人携手打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根据市教委后保处的统一部署,2022年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负责组织《青未来FM》周播广播节目制作,开展生态文明及校园安全宣传教育。
5月4日,贵州毕节黔西市乌江百里画廊景区水域突发极端天气,导致游船倾覆,引发社会关注。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晴空骤变,突降暴雨冰雹?峡谷地形是否为主要因素?水上遇险如何开展自救互救?
5月10日,来自上海市气象局的首席服务官邬锐和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的副所长韩新做客青未来FM,共同探讨这次水上事故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时间
2025.05.10 16:00-17:00
主题
毕节风浪引关注,气象防灾共护航
嘉宾
邬锐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
彭中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
内容
1.当时的天气情况是怎么样的?发生了什么?
2.天气骤变的原因是什么?
3.贵州这个地方总体的气候条件是怎么样的?尤其在这个季节会有哪些气象特点?
4.峡谷地形会对这处水域的气象造成哪些影响?
5.水上的天气变化情况和陆地上相比会有哪些不同?可能会有哪些潜在风险因素?
6.对于水上航行来说,气象部门一般会发布哪些预警信息?
7.这次出事的是一艘怎样的船?倾覆的过程是怎样的?
8.不同大小的船只在面对气象因素时会有哪些不同的危险?
9.水上遇险,如何正确自救和互救?
10.水上事故的应急救援通常会如何开展?
11.有没有办法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12.对于水上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安全方面有哪些需要引起重视的?
13.对于水上活动的参与者,有哪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本文挑选了2个主要话题的问答。
Q:当时的天气情况是怎么样的?发生了什么?
前几天,中央气象台发布了大范围西南地区强对流预警。强对流天气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像冷暖空气交汇会有过渡期。
5月4日中午以后,雷暴云团逐渐靠近贵州毕节黔西市等区域。当天下午在雷暴云团影响之前,大约四点钟还是晴空万里。但当雷暴云团移动至黔西市乌江百里画廊景区时,产生了强对流天气现象,包括大风、暴雨、冰雹等,这种强对流现象与上海夏天常见的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类似。
其实在5月4日16点40分发生游船倾覆事件的两小时之前,当地气象部门已经发布了冰雹橙色预警,该预警级别已相当高。由此可见,5月4日的这次强对流天气非常猛烈。
据贵州省气象局的监测数据显示,事发核心区正好有一个气象站测得风速达到44.7米每秒,相当于14级台风的威力。去年台风“贝碧嘉”在上海临港登陆时,最大风力为42米每秒,也就是说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瞬时风速甚至超过了台风登陆时的风速。当然这是瞬时风速,不能简单地说其强度一定比台风强,但如此高的瞬时风速,即便持续时间不长,也是非常危险的。像30米每秒甚至20米每秒的7到8级风,同样具有很大危险性。
从新闻图片和影像中可以看到,涉事游船体积较大,但在如此大的风力下,其实很多船只都不应再继续游玩、航行于河上,而应靠岸,即便是陆地上的人也应尽量避免外出。
Q:不同大小的船只在面对气象因素时会有哪些不同的危险?
可以说是“小船怕浪,大船怕涌”,这里面就涉及了两个基本概念。浪的频率较快、周期较短,波峰尖锐。小船在这样的波浪直接侵袭下,会剧烈起伏。如果小船吨位小、吃水浅、重心高、稳定性差,就很容易被浪掀翻,导致倾覆,这是剧烈颠簸造成的结果。
而涌相对来说是低频的长波,速度较慢,波长可达数百米。当然,这里说的是典型情况,有些小涌可能还没形成这种规模,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论短时快速变化的波浪对观光船只的直接冲击。一般来说,江面、湖面在常规情况下风平浪静,但若出现极端或突发的短时间气候条件,导致水面发生破坏性变化,那么小规模或周围较小的观光船,其设防能力可能无法抵抗这么大的波浪直接冲击。
相对于浪而言,涌的隐蔽性比较强。它有点像地震灾害中的同频共振现象。比如超高层建筑,如果和地震波的频率一样,一旦发生共振,摇晃幅度就会非常大。涌虽然在水下,但其能量非常大,所以大船有时也扛不住它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