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6/9 10:21:43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教育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教育者的四维追寻
解码师生高质量成长之道
2001年,我走进恒丰中学斑驳的校门,操场上零落的梧桐叶正随风翻卷。这所由一所初中与四所小学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彼时正经历着师资断层与文化撕裂的阵痛。面对挑战,我对学校实施了三段式连续化管理:抓规范、强制度、兴队伍、研课堂,历时8年不懈努力,恒丰中学成功摆脱薄弱校标签,跻身全区中游,迈向优质发展。
自2008年起,我带领风华初级中学团队,秉持传承、发展、创新的理念,全面开展教育综合改革。学校从单体校发展逐步壮大为教育集团,荣获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称号。凭借在课程与教学质量上的卓越表现,集团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理想学府。
在这25年的教育管理历程中,我对“好学校”“好校长”的理解不断深化。一所好学校不应满足于管理规范和质量提升,而应追求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不应局限于常规行政管理,而应通过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的愿景和价值共识,以此撬动学校变革和课堂教学的转型。一位好校长,不仅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分析反思能力,更要有描绘和传递愿景的共情能力,成为真诚的领导者,激励教师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追求卓越,群策群力推动学校发展。
回顾往昔,我从市“双名工程”学员到一路成长为“双名工程”攻关基地主持人,入选市“高峰计划”,进而成为全国“双名工程”工作室主持人。我和优秀的教育同仁共同研修,不断追问并尝试回答“教育的终极价值究竟是什么”,当“高质量成长”镌刻为办学基因时,答案逐渐明晰——教育应当让每个生命在全面与个性的和谐统一中,实现最大可能的自我超越。而这份超越,需要构建目标、路径、策略、评价四维一体的育人生态系统。
追寻全面发展与
个性张扬的和谐统一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课程理念不断演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凸显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所培育的人,应是全面而有个性的,是身心、德才、情趣境界均衡发展的人,同时教师的成长应在统一标准下展现个人特色与独特魅力,从而构建出更加精彩、多元的教育生态。
五大特质:
国家育人目标的校本解构
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目标,结合上海、区域和学校的学生特点,我们将培养目标校本化解构为有家国情怀、有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有感悟艺术人文的审美情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17个学生必备的内在品质,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浓缩凝练成风华初的育人目标。这一目标不仅追求广泛的知识和多样的才艺,更强调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师精神的时代画像
强教必先强师。在新时代,我们遵循优良的教育传统,着力打造风华初教师独特的精神长相,引导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教师要“尊德性”也要“道问学”。一方面,我们提出教师总体发展目标,即修炼“可亲、可敬、可信”的“精神长相”,形成“科学、敬业、合作”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我们提出教师要锤炼课程理解、教材二次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作业设计、学业检评等专业“新六艺”能力,促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更替。集团的教研活动围绕专业“新六艺”展开分层研修,促进教师师德、师艺的双螺旋成长。
追寻N次方可能性
成长的路径研究
学生的高质量成长不仅在于学习成就,更重要的是品德、技能、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可持续地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成长结果和路径都是独特的,我们需要提供完整、多样化的课程,多元的学习机会、融通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
最大可能性的成长
需要完整的课程经历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强调“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等课程原则。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学校的课程总目标:完善“夯实基础、尊重差异、激发潜能”的四年一贯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营造“全景立人”教育新生态。课程设置涵盖国际视野、大家风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四个方面,以丰富的个性实践经历带动学生“崇德尚礼、身心向阳、开放尊重、美美与共、创新实践”五大特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的同时,校本实施中又因材施教兼顾了课程的丰富性和拓展探究。
最大可能性的成长
需要多元的学习方式
为解决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开展综合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实践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优化的研究。以实践性学习活动为例,我们形成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设计机理,强调从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出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开展学习流程的结构化设计,在形成“驱动性任务—事实性假设—检索知识—制定计划—N轮实践反馈—形成成果”基本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两种实践性学习活动的流程变式;提炼出表达表现类、实验探究类、设计制作类、社会参与类四种学习样态,为学生提供学法指导。近年来,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出版了3部专著,并于2022年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追寻师生全面协同和
持续改进的增量发展
高质量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师生在共同学习和互动中不断创造和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学校的独特文化形态,为教育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掌舵者,在学校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浸润中起着关键作用。
以人化文
一所学校的文化塑造根植于教师,“由人化文”便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我们珍视每位教师的个性发展,设立多种奖项,给予不同发展阶段优异表现的教师以肯定。同时,我们始终致力于鼓励优秀教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开发教学设计工具、评价工具、作业编制工具、听评课工具等,引导教师知行合一。此外,建立实践共生的校本“DEI”(Discovery-Exploration-Improvement)教研模型,为教研活动提供基本规格,保障教研质量,推进“教师同伴互助”的智慧共创。多年来,集团打造教研生态,培育了一批正高级教师带头的雁阵型教师群体。五年内,学校教师获市、区各项评比一等奖共计20余人次。
以文化人
通过文化建设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共识,构建学习型的专业社群,促进教师的专业生活投入与乐教爱生的仁爱之心。我们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体系,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多方面的引导师。学校从行政管理走向“惟实精进”专业管理,以项目为引领,鼓励教师挖掘看似平常“小课题”后的“大问题”,确立了“为学习而设计”的基本研修逻辑,加强备课组建设,采用项目引领的方式,促进教师主动研修、自我突破。如英语组通过编制“实践性学习结构图”成功让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缩短了30%。
追寻师生自主发展
能量场激活的评价变革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面对当前社会对教育工具性价值的过度追求,我们以“评促发展”扭转学生、家长、教师的错误观念,运用“评价”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
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初中阶段是学生关键的发展时期,我们提出“要用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做正确的事”。结合育人目标中的风华初学子五大特质,设计“晓风、晓华”风华初好少年IP形象,开创“足迹章”的评价方式,将评价记录具象为学生成长足迹,激励学生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挑战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
核心素养的提升
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强化过程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我们研究建构覆盖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学科学习、创新实践四个维度的综合素质评价框架,筛选敏感性指标,形成观测点,建立评价框架。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我们探索了表现性评价,采用测评性与写实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记录和描摹学生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过程经历,构建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关键点网络图。
通过评价引导学生
富有个性地成长
在学校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我们反对“一刀切”。为此,学校搭建了家校合作e平台,帮助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学生优势和不足,循证引导和激励学生找到发展的内在动力,增进了亲子感情。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和谐统一是实现高质量成长的目标系统,追求N次方可能性成长是高质量成长的路径系统,师生全面协同和持续改进的增量发展是高质量成长的策略系统,师生自主发展能量场激活的评价变革高质量成长的动力系统,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我们师生高质量教育成长的体系。
教育强国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无疑将重塑传统教育的形态。越是技术飞速发展之际,我们越需要坚守育人初心,回答好教育如何促进人高质量成长的时代命题。三十余年教育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
深耕之道:在浮躁中坚守,让每个寻常日都有教师专业成长的刻度;破界之勇:在困境中突围,在文化传承与变革创新间找到动态平衡;照亮之责:在实践中蓄能,将教育理想转化为群体的共同价值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