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5/27 19:04:47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2025年4月至5月,《学校后勤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CEFR23002K02)课题组深入6所实践校开展课题交流,聚焦后勤场域开发、课程设计与资源整合,探索“后勤+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各校依托独特资源,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系统整合资源,构建数字化平台
上海市闵行区浦汇小学
模式提炼:将智能烹饪云厨房、小精灵农场等案例提炼为“浦汇模式”,开发标准化操作手册,涵盖课程设计、安全规范与评价工具。
技术升级:依托“劳动数据中心”,实现家校社多场域劳动的全过程数据贯通,为学生劳动素养的数字化档案库提供支撑。
模型构建与标准化推广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五小学
课程体系:学校基于空间场域探索了“果茶的制作”特色校本课程,利用墨宝果园空间提供原材料,并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开辟出全新的劳动场所“墨宝果茶店”,充分整合了学校空间资源和后勤资源,拓宽了劳动场域,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获得了真实的劳动体验。
评价体系:联动后勤人员协同评价,建立“过程指导型”评价标准,涵盖技能规范、效率管理、责任意识等维度。
系统整合资源,构建数字化平台
上海市闵行区浦汇小学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多项目后勤赋能,劳动教育贴近生活
酿制葡萄酒项目:后勤部门全程保障场地、物资与技术,学生历经“采摘—发酵—陈酿—装瓶”全流程,在实践中学习农业知识与团队协作,陈酿阶段通过温度控制等技术细节培养科学思维。
AI技术赋能:依托校园葡萄园打造“AI种植+传统酿造”特色课程,同步开发葡萄文创等校园文化实践项目,构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劳动育人”的校本模式。
“致敬劳动者”系列活动,多元场域融合育人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
智能实验室:依托3D建模、NFC芯片等设备,开设“智能工具制造”社团课,融合数学、艺术、劳动多学科,形成“科创+劳动”特色课程。
职业生涯教育:联动家长资源,将“劳模工匠情景剧”纳入课程,结合语文教材开发剧目,同时探索“智慧后勤”场域(如数字化设备维护)。
传统与现代结合,打造劳动品牌
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
硬件支撑:引入激光打印机、切割机等设备,开发“文创杯垫设计”“露营帐篷使用”等课程,融合历史、美术、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
场域拓展:打造茶园种植、后勤岗位体验(保洁、门卫、图书馆管理)等实践场景,通过“匠心微光”演说会、劳动游园会强化育人实效。
“校园跟岗”,构建职业体验课程体系
上海市实验学校
课程升级路径:从2022年“校园清洁1.0版”起步,历经“岗位拓展2.0版”,发展至2024年“立体管理3.0版”,形成覆盖15个后勤岗位(如实验室维护、财务管理、食堂管理等)的课程体系。
评价创新:引入“自评+互评+师评”模式,学生通过《校园跟岗课程项目书》记录劳动过程,后勤导师结合“个性跟踪记录平台”撰写描述性评价,打通劳动教育与学生成长档案的关联。
课题组将持续深化研究,力争取得实效,一是突出形态创新,突破传统后勤边界,探索智慧后勤、社会服务等新型劳动教育场景;二是突出成果转化,构建学校案例矩阵,提炼特色做法与经验;三是突出辐射效应,让后勤资源成为劳动教育“活教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从“后勤保障”到“育人引擎”,6所学校的实践探索印证了劳动教育的无限可能。劳动教育不止于课堂,更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后勤系统不仅是校园运转的“保障者”,更是劳动教育的“资源库”,随着课题的深入推进,课题组将持续关注后勤资源重构劳动教育生态,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为培养具有劳动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