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浦东]观澜小学:穿越千年“帆”影触摸古今“船”奇——馆校携手,让航海文明“活”起来

时间:2025/7/4 15:23:08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浦东新区观澜小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

“行走的博物馆”项目,以“行走”重构学习生态,让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的课堂”,让校园延伸为“流动的文化殿堂”,致力于打破空间边界、学科壁垒与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

WDCM上传图片

7月1日,依托与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深度馆校合作,一群观澜小小探索者走进了这座宏伟殿堂,开启了一场以文物为纽带,串联历史、艺术、科技、德育的跨学科融通学习之旅。在这里,泛黄的课本文字化作巍峨的宝船模型,沉睡的历史人物化为鲜活的航海先驱,遥远的深蓝梦想锚定为今日的奋斗航向——浩瀚的珍藏与生动的讲述,引领观澜少年们驶入中华航海文明的壮阔长河。

WDCM上传图片

羊皮筏子

黄河上的“不沉之舟”与古人智慧初探

展馆入口,几只由鼓胀的羊皮气囊扎成的原始筏子瞬间抓住了同学们的目光。“古人用整张羊皮吹气扎筏,载人载货穿越激流。”讲解员话音未落,同学们已踮脚细数:“要14只羊皮呢!”“这是古人用生活智慧写下的航海序章!”讲解员揭示奥秘,“鞣制羊皮抹盐防腐,胡麻油密封针孔,柳木骨架扎成梭形——这黄河上的‘不沉之舟’,承载着华夏先民征服江河的最初勇气。”这不再是静态的观察,而是项目化探究的起点。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郑和下西洋

劈波六百年的东方传奇点燃民族自豪

步入古代航海展区,时间仿佛倒流。《郑和七下西洋》的恢弘画卷展开,两百余艘巨舰组成的无敌舰队,航迹遍及三十余国的壮举,令同学们屏息。最震撼的是那艘44丈(约138米)长的“宝船”模型,巍然如海上城池。“原来明朝的船这么大!比哥伦布早了近百年!”领先世界的造船工艺与无畏的远航精神,在同学们心中激荡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的宏大叙事,在此刻转化为生动的民族精神教育。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大明混一圈

六百年前的“世界朋友圈”与认知交融

历史馆正厅,巨幅《大明混一图》令同学们惊叹。这幅长3.47米、宽4.53米的巨型地图以大明疆域为中心,东起日本、西抵欧洲、南至爪哇、北达蒙古,是我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覆盖地名的黄色标签。讲解员解释:“最初均为汉字地名,清朝贴上了满文标签。如今部分脱落,露出原字,如同历史的‘双面胶’!”这幅地图不仅反映了明朝对世界的认知水平,证明了洪武时期中国人已掌握通往西洋的航线。这珍贵的历史地图,是中外地理认识融合的璀璨结晶,更无声“诉说”着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卓越成就,激发着对古代文明交流的思考。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深蓝天眼

从“雪龙”破冰到北斗巡天的现代荣光

穿越时光长廊,现代展区呈现另一番震撼。上海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模型见证着中国港口吞吐量世界第一的荣光;“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引来阵阵惊叹:“原来大海现在也需要‘天眼’守护!”从超级货轮、深海探测到卫星导引,中国航海技术昂首迈入全球顶尖行列。这条从历史驶向未来的航路,让同学们真切触摸到祖国澎湃的“深蓝力量”与科技创新的脉动。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榫卯匠心

明朝船厂“复活”现场的沉浸体验

展馆三楼的“明朝造船记”实景展馆,将研学推向高潮。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展柜,而是一座“搬”进博物馆的古代船坞。同学们触摸着斑驳坚韧的造船铁钉与桐油灰;观察锛、凿、斧、锯等传统工具,配合智能互动,清晰再现精妙工序。亲手掂量沉甸甸的船钉,细看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精湛工艺”四字,在同学们指尖化为可触可感的智慧结晶。这不仅是观看,更是深度的文物修复体验与工艺探究。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在行走丈量间,澜少年们从郑和宝船劈开的古老浪花,到北斗卫星编织的现代航图,再到船匠手中叮当作响的实物工具的感知、感动、感悟,中国航海跨越千年的辉煌与传承在他们眼里变得鲜活可感。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行走灌溉,更在孩子们心中深深锚定了文化自信的坐标,争做强国少年的信心。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悠久的航海魂与澎湃的时代潮在“行走的博物馆”中交汇,一颗颗向往深蓝的种子正悄然随博物馆的海风扬帆,驶向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