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6/20 10:39:17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新普陀小学东校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蒲公英之语·
在绿意盎然的校园里,农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沃土,更是孕育实践智慧、联结自然的课堂。当毕业季的蝉鸣渐次响起,快乐鸟中队的队员们以校园农圃为实践场域,开启《奇妙农圃觅童趣》毕业季课程的探索之旅。课程以“绿色种植-科学养护-数字农耕”为主线,引领队员们在躬身劳作中回归劳动初心,在科学求索中解码农耕智慧,在丰收共享中体悟绿色耕种的本真价值——让无农药的新鲜瓜果,成为自然馈赠的生命信物。
·挑战性问题·
【本质问题】
当毕业季与劳动服务周相遇,如何通过躬耕实践,让每一份劳动付出都转化为收获无农药新鲜蔬菜瓜果的现实可能?
【问题情境】
五年级劳动周“农业生产劳动”系列活动正在校园里火热开展。课上呈现的一组数据令人揪心——权威检测显示,市面上超六成的蔬菜瓜果存在农药残留,长期食用可能对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构成潜在威胁。面对这样的现状,队员们不禁引发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在校园这方小天地里,从选苗育苗到日常管理,全程践行绿色种植理念,种出真正无农药残留、能放心入口的健康蔬菜?
·项目实施·
【入项阶段】
在校园的一隅,一片未开垦的农圃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项目化学习的种子就此种下。“如何将这些种植箱打造成生机勃勃、产出绿色蔬菜的农圃呢?”这个问题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队员们围在种植箱前旁各抒己见。“种哪种蔬菜能长得又快又好呢?”“我们开展一次‘绿色农圃打造计划'怎样?”想法不断碰撞,按照兴趣与专长,队员们迅速组成“农圃规划组”和“种植技术研究组”。经过多轮研讨与方案优化,各小组明确了重点任务:农圃规划组深入研究蔬菜特性,确定合适应季的蔬菜品种;种植技术研究组广泛收集资料,了解传统蔬菜、农药蔬菜和有机蔬菜的区别。
【能力建构阶段】
春分至,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在这万物拔节的簌簌声里,一堂生动的“蔬菜类型探秘课”正在五2班教室拉开序幕。校外劳动辅导员向队员们展示了不同番茄的生命图谱,揭秘传统种植、农药种植和有机种植的奥秘。在对比图前,队员们第一次系统了解到:传统蔬菜依靠自然环境生长,口感醇厚但产量较低;农药蔬菜虽长得“周正”,却可能残留有害物质;而有机蔬菜不施化肥不打药,全程采用生态养护,既安全又富含营养。当听到“有机种植的黄瓜维C含量比普通黄瓜高30%”时,队员们不禁感叹生态种植对生命的滋养。
“我们要种出无农药的蔬菜,第一步该怎么选苗呢?”有队员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农业辅导员随即讲解选苗诀窍,队员们赶紧掏出小本子记录,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
课后,队员们眼中盛满期待,亲手栽种下每一株精心挑选的菜苗都能在无农药的呵护下,长成挂满果实的植株,收获那份纯净的绿色与健康,兑现这场与绿色生态的美好约定。
种植阶段,队员们围绕项目任务“种出好吃又健康的蔬菜瓜果”,从品种选择、水肥管理、合理种植等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子任务,逐步开展项目式学习,掌握劳动技能,并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劳动价值和意义。
队员们以“了解蔬菜种植要点”为出发点,结合所种植的蔬菜品种,认真记录收集蔬菜养护基本信息,如光照需求、水分管理、施肥方法等。播种后,队员们细致入微地观察蔬菜的叶片形态、花朵姿态,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用画笔绘出“蔬菜宝宝”每一阶段的成长,使用多种感官感受蔬菜的成长过程,将观察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感受,记录下来,制作“蔬菜成长档案”。通过记录每天的劳动流程和生长情况,队员们对养护过程进行监控、调整、反思和评价,从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队员们围绕培育的蔬菜种类,绘制条理清晰、内容科学、富有创意的蔬菜养护手册,在相互协作中提升了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同时深化了对劳动实践的价值认知,切身感悟到农业耕作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
问题关联与推进——构建“选择最优的种子-种植管理优化-日常养护方法”可视化路径,有梯度性地营造、推进和深化学习过程。
互动协作与对话——鼓励各任务小组各抒己见,培养合作意识,以分享、认同、互补、质疑等多元视角,以激活和提升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处理与呈现——优化绿色养护的思维空间、过程记录、动态调整等,学会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驱动学习的综合应用。
5月30日,五2中队的队员们延续这份探索精神,带着“科技赋能,种出绿色健康菜”的项目任务,走进"沃九感官农场",开启一场融合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研学之旅。在番茄种植区,队员们亲手采摘饱满多汁的果实,了解从种植到采摘的全流程数据,真切体会到物联网技术如何让传统农业焕发"数字生命力"。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逐步认识到:智能种植系统通过精密的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对土壤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灌溉;先进的节能温控技术则通过智能算法优化能源配置,彰显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传统农事到科技赋能,这场毕业季项目化学习通过沉浸式实践,引领队员们在劳动教育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农业认知升级。队员们既触摸到传统农耕的文化根脉,又真切感受到科技革命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深刻变革,在知行合一中培育出兼具科技素养与生态意识的现代劳动价值观。
初夏时节,五2中队迎来了令人欣喜的丰收时刻。队员们遵循有机种植规范,使用采摘工具进行采收作业,记录各类作物的产量及品相等信息。队员们将部分蔬果赠予学校的食堂、门卫的校工,并详细讲解有机种植的技术要点,用劳动成果表达心中的感恩。次日,食堂利用这些食材精心烹制菜品,不仅为队员们提供了营养午餐,更成为检验劳动成果的重要环节。用餐过程中,队员们结合亲身种植经历,深入探讨了农业技术与健康饮食的密切关系。这场从种植到餐桌的完整实践,使抽象的劳动教育转化为具象的生活体验,让智慧农业的理念真正扎根于队员心田。
【成果完善阶段】
队员们从优选种植的科学选苗开始,依托“成长密档”记录蔬果生长档案、“绿野绘记”绘制蔬菜成长日志、“智慧农探”体验物联网监测技术,参与精细化种植采摘;在“丰收悦采”中亲手收获劳动果实,最终通过“感恩食光”与师长共享烹饪成果,完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生命教育。随着实践深入,队员们策划“绿色丰收节”,通过“朋辈导师制”将种植经验转化为生态课程资源,举办有机种植分享会,让劳动教育的种子在校园持续生根发芽。整个过程中,队员们在思维碰撞、不断优化、合作改进中亲身经历植物生长全过程,既体验了劳动的踏实感,科技的新鲜感,更收获了分享的幸福感。
毕业季课程突破了传统的校本劳动课程教学方式,给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探索劳动教育校本化实践提供了实践路径,让队员们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深度学习,加深对农业劳动的认识,使劳动教育真正实现了从“会劳动”到“懂劳动”的认知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