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8/13 11:34:01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8月7日至8日,普陀学记团暑期培训在普陀少年城开展。本次培训通过四场专题课程,帮助小记者们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多媒体技能,并深入理解本土文化与科学传播的实践价值。
培训第一课“拓宽全球视野,书写时代故事”中,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主持人李力以“记者何为”开篇,从职业使命到社会责任,层层剖析新闻工作的内核。“记者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时代的观察者和价值的守护者。”他通过情景模拟与深度互动,让小记者们了解采访与写作的技巧,在思辨中领悟新闻的真实性与人文关怀。
第二课“掌握镜头语言,传递真实瞬间”上,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滕明珠以“剪辑即叙事”为理念,带领小记者们探索视频创作的奥秘。从镜头语言到节奏把控,从软件操作到情感传递,课程不仅是一次技术教学,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故事更有力量”的思维训练。滕老师现场演示剪映软件的操作技巧,小记者们动手实践,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大片”。一位小记者大方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我的视频叫《普陀学记团小记者的一日Volg》,记录了我们采访、剪辑的过程,没想到播放时大家都给我鼓掌!”
第三课“传承沪语文化,守护城市记忆”由曲艺表演艺术家、普陀“老小V”俞蓓蓓讲授。他以沪语起源为切入点,为小记者们生动解读了上海方言的文化基因。从经典曲目《金陵塔》的韵律之美,到市井俚语的生活智慧,俞老师带领大家沉浸式感受沪语独特的韵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上,小记者们兴致勃勃地跟随老师学习“姑苏城里四秀才”这一经典绕口令片段,在欢声笑语中体会方言的魅力。“方言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俞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小记者们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声音记录者’。”
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教师吴天任围绕“如何让科学故事更动人”展开第四课“探索科学奥秘,点亮思维之光”的教学。吴老师以科技馆的经典展品“陀螺仪”为例,通过情景化演示和互动问答,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科普内容的设计技巧。同时,吴老师还特意提出语音对科普讲解的重要性,现场带领小记者们进行发音、语调和节奏的趣味训练。“吴老师的课简直像在看科学脱口秀!”一位小记者兴奋地说,“那些关于定轴和静动的知识,我笑着笑着就全记住了!”旁边的小伙伴也深有感触:“老师把复杂的科学讲得这么有趣,我也想学会这样的科普技巧,把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两天的培训在掌声与收获中落下帷幕,但小记者们的成长故事才刚刚开始。“我想用学到的剪辑技巧做一个沪语科普短视频,让更多人听到上海话的美!”一位小记者在课程结束时充满期待地说。
普陀学记团暑假培训为小记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他们将带着在普陀学记团收获的专业素养与文化自觉,在未来的新闻传播道路上,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扎实的技能、更温暖的笔触,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