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幻维数码暑期实践感悟:在AI技术与创意的浪潮中成长

时间:2025/8/13 11:43:56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WDCM上传图片

在2025年的暑假,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的李艳芳带着对AI数字创意行业的满腔好奇与炽热向往,踏上了前往幻维数码的暑期实践之旅。从6月23日到9月23日,这三个月的实践时光,于她而言,仿佛一场浓缩的成长远征,让她在AI算法的精密逻辑与视觉创意的天马行空中,真切触摸到数字内容生产的强劲脉搏,也读懂了技术赋能教育的深层密码。

一、初入公司:解锁AI生成视频的神秘大门

WDCM上传图片

初入幻维数码,李艳芳便有幸参与到茅台提案的学习中。从6月23日到7月10日,这段学习经历如同一把钥匙,为她开启了AI生成视频的神秘大门。在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下,她第一次尝试用算法模型解构传统白酒的文化符号。她思考着如何让水墨笔触在数字画布上自然晕染,如何用粒子特效模拟酒液流动的韵律,以及如何让AI理解“酱香醇厚”背后的视觉隐喻和茅台镇意境非凡的生成技术。那些日子里,屏幕上不断迭代的分镜草稿、深夜会议室里关于参数调整的争论,以及当第一版带有茅台logo的AI短片成功渲染时的欢呼,都让她深刻明白:技术从来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承载创意的画笔。

二、光影节项目:探索艺术与技术的平衡之道

WDCM上传图片

7月11日至25日,李艳芳迎来了上海光影节宣传片的学习任务。这次,她需要回溯参考5月份的项目资料,探索光影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之道。她惊讶地发现,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光影装置,实则是精准计算的结果。光束的角度、色彩的渐变、动态的节奏,都需要通过AI算法提前模拟推演。前辈们展示的早期测试版本里,有过光斑过于散乱的失败案例,也有过色彩搭配违和的尝试,这些“不完美”反而让她懂得:创意的落地,离不开技术团队的耐心打磨。在分析最终成片时,她特别注意到那些由AI生成的、人类难以构想的光影变幻,它们既有科技感又不失艺术温度,这种平衡感的把握,成为她后来工作中的重要准则。

三、苏超宣传片项目:从学习者到参与者

WDCM上传图片

真正让李艳芳从学习者转变为参与者的,是7月26日启动的南通电视台苏超AI宣传片项目。面对11条短视频和1条30秒宣传片的任务,她既兴奋又忐忑。记得6月8日接到首批短视频需求时,她花了整整三天才理清AI脚本生成的逻辑,而当团队要求一周内完成30秒成片时,她曾因节奏把控失误陷入焦虑。但前辈们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她观察足球赛事的镜头语言——球员射门时的慢动作特写、球迷欢呼的群像捕捉、绿茵场的航拍视角,这些元素如何通过AI快速组合成有张力的叙事链条。

WDCM上传图片

在参与制作的日子里,李艳芳逐渐掌握了用AI工具提升效率的技巧:通过预设风格模板缩短渲染时间,利用动态分镜库优化镜头衔接,借助智能配音系统匹配画面节奏。当看到自己参与制作的宣传片在南通电视台播出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更珍贵的是,她学会了在技术便捷性与内容独特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在处理球员特写时,团队坚持保留人工调整的面部表情细节,让AI生成的画面始终带着人文温度。

四、实践感悟:从项目到课堂的转化

WDCM上传图片

回望这一个多月的实践,从茅台提案中对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译,到光影节项目里对艺术与技术平衡的理解,再到苏超宣传片中对实战节奏的把控,每一步探索都让李艳芳愈发清晰:AI是强大的工具,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人类的创意与情感。更令她欣喜的是,这些在项目中沉淀的经验,正悄然转化为未来课堂上的鲜活素材——那些AI生成脚本时的逻辑漏洞分析,能帮学生避开创作陷阱;光影合成里的参数调试心得,将成为技术实操课的生动案例;甚至与团队碰撞创意时的思维火花,都能提炼成激发学生灵感的教学模块。

李艳芳愈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践机会。在剩下的暑期时光里,她不仅要抓住每一次实战历练,更要带着“如何让成果反哺教学”的思考去积累——记录下算法模型的教学适配性,标注出创意落地的关键节点,只为将最鲜活的行业经验打包带回课堂,让学生们触摸到数字创意的真实温度。

这个幻维数码的夏天,不仅教会了李艳芳操作复杂的算法模型,更让她明白数字创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用技术赋能创意,用创意温暖技术。而这份“从实践到课堂”的闭环认知,让这段经历有了双重意义。它如同埋下的种子,既扎根于当下的职业土壤,更向着未来的教育田野延伸,必将在某天生长出丰硕的果实——一边结出属于她自己的职业成就,一边滋养出更多年轻创作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