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多维协力 护航青春——第六届线上系列公益讲座第十讲“生命是对话性的音乐:以开放对话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时间:2025/8/23 13:25:26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2025年8月20日19时,由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华东片区)、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共同主办的“多维协力 护航青春”第六届线上系列公益讲座第十讲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生命是对话性的音乐——以开放对话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本场讲座由东方网教育频道、《大众心理学》杂志、中国性学会性教育分会、上海市性教育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市商业学校、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上海市奉贤区奉城第二小学、上海海事大学、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上海市静安区启慧学校、上海健康医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

活动由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专家工作室专家颜苏勤担任主持人。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吴轶担任联合主持人。

WDCM上传图片

讲座由千纸鹤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

WDCM上传图片

以“开放对话”开启理解青少年的新视角

主讲嘉宾董海涛老师,是上海海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大陆第一届ICCP国际合作取向实践认证主任。他长期致力于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将“开放对话”理论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推动者。

讲座开篇,董老师首先从后现代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谈起。他指出,后现代心理学强调“问题来自关系的互动”,并通过对话改善关系。它倡导“去病理化”与“去专家化”,不把人贴上“有病”的标签,也不认为咨询师掌握所有答案,而是让问题在真实的对话中逐渐消融。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生命是对话性的音乐

紧接着,董老师以生动的比喻引导大家理解“对话”的深远意义。他说,真实的人生就是一个开放式对话的过程,生命的本质就是对话。人在一生中不断地参与各种对话:与家人、同伴、老师、社会,甚至与自己的内心。

WDCM上传图片

他引用哲学家巴赫金的观点指出,“每一句话都需要回应。”对话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生命的共鸣。人在对话中用眼睛、嘴唇、双手、灵魂乃至整个身体参与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支持与爱,也正是在这种回应中不断生成。

WDCM上传图片

董老师特别强调,青春期孩子最痛苦的并非矛盾或问题本身,而是缺乏回应。许多青少年逐渐不愿与父母交流,正是因为他们的声音被忽视,或者未曾被认真回应。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回应”是最沉重的孤独。

对话的艺术

在讲座中,董老师用清晰的框架总结了开放对话的几个关键技巧:回应:回应并非提供解决方案,而是用自己的情感、身体感受来回应;好奇:对孩子的问题保持好奇而非评判;重复:重复对方的话语,哪怕是简单的复述,也能让对方意识到“我被听见了”。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董老师提醒大家,在开放对话中,不必急于共情或下结论,因为那可能是“用我的语言命名别人的世界”。相反,开放对话强调在场、回应与生成,鼓励个体在互动中找到新的语言与意义。

从案例到实践:开放对话的力量

为了让听众更直观地理解开放对话,董老师通过案例分享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解释。通过案例生动展现了开放对话的力量:问题不再是一个人的,而是大家共同面对的;困境不是终点,而是对话与成长的契机。

对话在家校合作中的实践价值

董老师特别提出,开放对话不仅适用于心理咨询室,还适合应用在学校中。面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往往需要学生、家长、班主任、心理老师乃至同学的共同参与。在家校对话中,开放对话能有效凝聚力量,缓解矛盾。

他呼吁每所学校都应培养数名开放对话的主持人,在危机发生时,能及时邀请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进入对话。通过平等、公开的交流,让所有相关者的声音都能被听见,从而找到新的出路。

WDCM上传图片

爱是对话的底色

在讲座尾声,董老师告诉大家:“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对话。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但真正能疗愈人的,是爱。对话,就是爱的具现。”

他鼓励家长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勇于对话,哪怕只是回应孩子的一句话,也是一种爱的表达。青少年最需要的,不是立即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平等、被尊重、被理解的关系氛围。

总结与共鸣

联合主持人吴轶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表示,董老师不仅深入讲解了开放对话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更结合大量案例展示了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和学校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开放对话倡导平等与多声部,既能为青少年心理危机提供有效干预,也能在日常家校合作中发挥作用。

在随后的答疑环节中,吴轶老师邀请在场的家长和老师就实践中的困惑与董教授交流。有家长关心如何运用开放对话与青春期逆反的孩子沟通,也有老师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如何运用开放对话的方法。董教授一一作了耐心解答,并结合案例给出了具体建议。

WDCM上传图片

本场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与实践的分享,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正如董老师所言,“生命是对话性的音乐。”在回应与爱中,我们与青少年携手前行,共同谱写健康成长的乐章。

心声回响:教师、学生与家长的感悟

“多维协力 护航青春”第六届线上系列公益讲座第十场圆满落幕,现撷取部分听众感悟分享如下: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市静安区启慧学校王称丽老师:“生命是对话性的音乐。”董老师这句话说得太美了,也极具深意。它提醒我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并非一座孤岛,而是在与他人、与世界的温暖联结中,产生的和谐韵律与动人合鸣。对于特殊儿童而言,这首“音乐”的和谐演奏,更需“家、校”开放而真诚的协奏。我深感,与家长的沟通绝非简单的信息告知,而是建立“同盟”的关键。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观察者和终身的教育者。只有当我们真正倾听家长的焦虑与洞察,理解特殊孩子在家中的“音调”,才能精准调校学校的干预“旋律”。成为家长最坚定的同行者,共同谱写孩子成长的乐章。

上海市商业学校李雪晖老师:聆听董海涛老师《以开放对话促进青少年健康》的讲座,让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中职心理老师,我常常感受到学生在青春期中面对的困惑与矛盾。董老师提出的“开放对话”理念,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帮助并不是急于给予答案,而是营造一个安全、平等、被尊重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表达内心的声音。在对话中,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理解和共同探索的关系,这不仅能缓解他们的心理困扰,也能逐渐增强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的力量。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倾听与陪伴,以开放、接纳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在对话中找到力量,促进心理成长与健康。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徐运老师:感谢青工委组织的讲座,聆听董海涛教授“生命是对话性的音乐”讲座,如沐春风。当“对话”被比作“音符”,“关系”便成了流动的乐章——家校间的理解、心灵间的呼应,都是不可或缺的声部。董教授用开放对话理念拆解沟通难题:少些预设的“指挥棒”,多些倾听的“空拍”,让每个声音都有共鸣的空间。这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独奏,而是不同生命旋律的协奏。作为心理教师,在辅导家长学生时,要更加耐心,先回应情绪再谈方法,让家长的焦虑、孩子的沉默都有发声空间,以共情为键,让每段对话都奏响温暖的和弦。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23乘管班李筱涵家长:董老师以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生命与具象的音乐、对话相联结,阐释开放对话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意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常因学业压力、人际困惑陷入情绪漩涡,却因不知如何表达、担忧不被理解,将心声深埋心底。开放对话的提出,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明白,主动与孩子坦诚交流,能将内心的纠结、迷茫转化为成长的养分。这类公益讲座,不仅传递知识,更播撒希望的种子。愿所有青少年都能在开放对话中,拥抱更健康、明亮的青春;让心灵的音乐,因对话而激昂、动听!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23空乘2班王思佳家长:今天观看了董老师的心理讲座,了解到了要在开放对话中与孩子互相交流沟通,在开放对话中创造平等空间。这次讲座也让我学习到了要多关注小朋友,为他们创造一个开放且平等的对话空间。多好奇,并在对话中重复小朋友的话语,让小朋友的声音被听见并作出回应,以平等包容的态度,为小朋友减少心理问题,健康成长!

上海市商业学校旅游管理241唐婉榕同学:通过观看讲座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那些莫名的烦躁、考试前的失眠,甚至和朋友冷战后的低落,都不是“矫情”。原来,我们的情绪也需要被看见、被照顾。就像董老师说的,遇到解不开的结时,不用硬撑着,可以和信任的老师聊聊,或者通过跑步、画画来释放压力。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关注身边同学的状态——当他们沉默时,一句简单的“还好吗”或许就能帮上忙。成长路上,学习重要,心里的阳光更重要。

上海市商业学校旅游管理241唐婉榕家长:看完后心里挺触动的。一直以为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盯着学习就够了,却没发现他有时躲在房间里发呆,其实是在默默消化压力。董老师讲到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藏在细节里:放学回家时的一句“今天有没有开心的事”,比“作业写完了吗”更暖;允许他偶尔犯错,比一味指责更有意义。原来,家人的角色不只是监督者,更该是倾听者和支持者。以后要多放下手机,陪他聊聊学校的趣事、烦恼,让家真正成为他可以卸下防备的地方。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网络工程2301陆光祺家长:讲座让我明白,开放的对话十分关键,它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桥梁。积极倾听、共情表达,积极回应等技巧,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关爱,要多去找对话的切入点,展开话题,保持好奇,这样他们才能朝我们打开心扉。今后,我会改变沟通方式,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和他们平等交流。也希望能和学校、社会携手,为孩子营造良好环境,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网络工程2301严泽睿家长:“开放对话”的讲座为我打开了理解精神健康照护的全新视角。讲座中分析的开放对话事例,医者,老师们走进患者家庭,组织网络会议,让患者身边重要的人都参与到治疗进程里。这种协作模式下,各方共同决策治疗方案,充分尊重患者及其社交网络。反观现实医疗,有时过于依赖专业判断,忽略患者自身及亲友的力量。这些事例让我明白,在任何需要支持与帮助的情境下,构建开放、平等的对话环境至关重要,它能汇聚多方智慧,为解决问题开辟新的路径,让希望在交流中生长。

上海市商业学校室内设计241缪一嘉同学:通过今天关于开放式对话的讲座,我明白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最为必要的。如今正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常常被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所困扰,“开放式沟通”是解决这些困境的最好办法。今后在我的生活当中,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我会尝试着与家长进行沟通,袒露心声,让负面情绪随着每一次的谈话而消散。

上海市商业学校室内设计241缪一嘉家长:本次讲座使我醍醐灌顶,养育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原来不只是需要单方面的输出,更重要的是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讲座中提到开放式对话可以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我不禁反思,有多少次孩子试图和我进行沟通时,我以为把自己的想法强行加到她的身上而疏忽了她真正需要的东西。从今天开始,我将学会与孩子像朋友般沟通,说她想听的,听她想说的,让孩子被尊重被理解。

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黄颖雯老师:聆听董老师关于开放式对话的分享,如赴一场心灵交响的邀约。传统咨询中“病理化思维”在此被解构——问题并非个体缺陷,而是关系互动中未被言说的困局。这种后现代的解读更是从多元的角度唤醒对话中不同角色内心深处的感受,让“多维协力”化作“交响乐章”。董老师用开放对话的理念拆解青春期沟通难题的重要方式。作为学校心理工作者,我领悟到不必急于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更需创造安全的对话场域,让那些未说出口的恐惧、委屈、期待能在家庭成员间自然流淌。因为治愈的关键,往往藏在某个家庭成员突然落泪的瞬间,那是关系重建的曙光。护航青春不是独奏,而是多方协力的协奏曲。

上海市静安区启慧学校史清扬老师:作为一名特殊学校的心理教师,此次讲座让我深受启发。董海涛老师关于“生命是对话性的音乐”的阐述,让我更加意识到开放、倾听和对话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面对特殊需求的学生,更需要我们以耐心和专业的态度,构建信任、平等的沟通环境,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最真实的自我去回应——真诚地分享自身当下的感受与身体体验,这种“不命名”的对话姿态,能避免用我的世界覆盖他们的世界,从而让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有机会在安全的言说空间中被听见、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