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教师穆华平:于实践中探前沿,于变革中育新人

时间:2025/8/27 13:32:42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在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浪潮中,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穆华平老师,于这个暑假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之旅。她暂时离开熟悉的讲台,走进上海瞳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以一名一线企业实践者的身份,深入探索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为未来的专业教学汲取新的灵感与力量。

WDCM上传图片

一、从理论到实践:震撼于“具身智能”的具象化

在学校,穆华平老师一直致力于为学生传授传感器、单片机、通信协议、物联网架构等知识。这些知识在课本上往往是模块化的、抽象的。然而,在瞳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她亲眼目睹了这些技术如何被集成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上。穆华平老师有幸参与了“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该项目完美诠释了“感知-决策-行动”的闭环。在这里,机器人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机,而是能够在真实场景中从容工作的伙伴。它的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能精准构建地图、规避行人;它的拾音阵列能准确捕捉声源,与人们进行流畅的语音交互;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后台的大模型系统,它还能进行智能问答甚至创意写作。当穆华平老师看到机器人引导参观者、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时,她深刻地认识到,未来学生们要面对和驾驭的正是这样高度集成、高度智能的系统。

WDCM上传图片

二、从了解到理解:感悟于“落地应用”的复杂性

在学校,教学的目标通常是实现功能,如“让灯亮起来、让电机转起来……”。但在企业,更重要的是追求技术稳定、可靠、高效的落地。穆华平老师发现,一个简单的“转身”指令偶尔丢失,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软硬件调试和测试。看到机器人在场地内不知疲倦地沿着既定路线来回奔跑,她深感每一项成熟技术背后的不易和枯燥。这个过程让她明白,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技术本身,更要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一个成功的项目,技术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对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在瞳步,穆华平老师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AI大模型、多传感器融合、SLAM导航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迭代速度远超教科书更新的周期。公司工程师们不断学习、快速应用的能力让她深感敬佩,也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三、从课堂到未来:启迪于“产教融合”的真意义

这次企业实践为穆华平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收获,为她的课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她收集了许多真实案例、项目流程和技术文档,这些都将成为未来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穆华平老师计划将瞳步机器人的某些功能模块拆解成教学项目,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真正理解物联网技术如何赋能智能终端,体会从编码到实现的全过程。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为穆华平老师提供了这次宝贵的机会,物联网协会和上海瞳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为她提供了平台与指导。穆华平老师表示,她将把这份收获转化为教学的热情与智慧,努力培养出能适应智能时代、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优秀学子,为她们开启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