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碳”索少年解码崇明 书写生态实践答卷

时间:2025/8/29 21:30:15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2025上海青年志愿者绿色营暨学生“碳”索夏令营由市教委、团市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海洋局)、市绿化市容局、市粮食物资储备局共同主办,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等单位承办。来自我市15所高校的大学生营员深入世界级生态岛崇明,开启为期6天的深度“碳”索行程。

森林里的生态课:从叶脉泥土读懂自然“健康码”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抵达崇明瀛东生态园后,上海师范大学汤亮副教授把课堂搬进森林。虫鸣、叶脉、泥土气味,都成了最新教具。“指示生物相当于环境的‘健康码’”,汤老师一句金句,让同学们纷纷蹲下拍照“取证”。短短两小时,营员们已能通过植物状态判断土壤质量,用镜头和笔记完成第一份“生态证据链”。

东滩湿地寻踪:候鸟与芦苇荡间的生态启示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在东滩保护区,蓝天、白云与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相映成趣,苍鹭、白骨顶、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或展翅掠过,或隐匿苇间。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候鸟能连续飞行数千公里,速度比高铁还快!”在鸟类迁徙科普馆,讲解员用一组数据让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3D影院内,大家“跟随”候鸟跨越太平洋,体验迁徙的艰辛与坚毅。保护区动物生态学专家吴巍在现场授课时表示:“候鸟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保护它们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长江口的守护:与“水中大熊猫”共赴生态之约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走进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基地,营员们纷纷驻足在透明观察窗前,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鲟正舒展身躯,在水中悠然游弋,灵动的姿态瞬间吸引众人目光。

WDCM上传图片

“中华鲟已在地球存活1.4亿年,如今却只剩长江口这一处天然‘幼儿园’。”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跃平在专题讲座中介绍,受葛洲坝截流等因素影响,中华鲟洄游通道被切断,目前主要通过就地保护、增殖放流、人工保种等措施与时间赛跑。“保护中华鲟不仅关乎一个物种的存亡,更关乎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活动中,一具白暨豚标本引发关注。讲解员特别提醒:“白暨豚是哺乳动物,前肢骨骼与人类手掌相似,救助时绝不能拖拽鱼鳍,否则极易骨折。”这些实用的保护知识,让营员们对水生生物保护有了更细致的认知。

非遗与农耕交融:触摸崇明的生态人文温度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除了硬核的生态调研,营员们还走进了崇明的人文与农耕场景,感受生态与文化的交融之美。在非遗课堂上,大家跟着手艺人学习土布制作,指尖穿梭于棉线之间,体验传统工艺的匠心;在水稻科技课堂,农技专家讲解生态种植技术,从育种到灌溉,解锁“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科学密码;在崇明糕制作环节,营员们揉面、加料,亲手做出软糯香甜的糕点,感受舌尖上的乡土味道。

WDCM上传图片

上海青年志愿者绿色营暨学生“碳”索夏令营作为扎根上海、绿色赋能、助力未来的青少年生态实践品牌,吸引了广大青少年投身生态文明实践。大学生通过实地调研,用镜头记录研学点滴,让更多人看见崇明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韵,挖掘崇明岛在湿地保护、零碳社区、循环农业等领域的创新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案例库与政策建议,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提供“崇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