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我们眼中的泪水

时间:2025/9/8 11:47:13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作者 居平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晨光里,《我爱这片土地》的诗页在指尖轻展,艾青的字句像一捧暖茶,焐热心底绵长的情愫。

九月三日九点整,我们守在电视屏幕前看九三大阅兵直播,耳边是解说员略带哽咽的声音,当镜头扫过天安门广场,八万羽和平鸽冲向晴空,带着清脆的哨音,翅尖仿佛要冲破屏幕、拂过眼前的晨光。这一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也不是纸上的墨迹,而是方阵踏地时桌椅都能感受到的震颤,是老兵抬手敬礼时眼里闪烁的泪光,是战机编队划破天际时耳边回响的轰鸣,更是身旁少年激动得瞪大双眼、声音发颤说“好壮观”时,父辈们的精神在两代人之间悄悄传递的温热,那精神,是战火里不弯腰的骨气,是和平中不褪色的忠诚,是把家国扛在肩上的担当。

我出生在军人家庭,大伯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曾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阵地上抱着枪、守战壕,冻裂的手从没想过松开武器;老爸曾是工程兵,转业后被分配到核工业部湖南地质勘探队,专做找铀矿的工作。那些年,他背着几十斤重的勘探仪器,在湖南的深山老林里钻山沟、爬陡坡,茅草割破衣裤,蚊虫叮咬、满腿红肿是常事。遇上雨天,山路湿滑,连人带仪器摔进泥坑。夜里就蜷在临时搭的棚子里,就着煤油灯记录勘探数据,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点找到铀矿,为国家的核事业添份保障。叔叔在空军服役,每次巡航归来,衣服都被机舱内的热气浸得能拧出水;大哥也考了军校学汽车管理,在戈壁滩演习时,为了保障装备运输,连续三天只睡四个小时。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吃苦不吭声、遇事敢担当、家国放心中,原是血液里的传承,难怪两个儿子从小就痴迷军事,总围着各种汽车、大炮模型打转,还会学着外公的样子,把玩具枪举得笔直说“要保护国家”。如今父辈们已经仙逝,观看大阅兵,触景生情,刻骨的思念,让我热泪盈眶……

阅兵式开场的鼓点,像从历史深处漫来的晨钟。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传奇式的英雄抗战老兵们。他们大多已白发如雪,皱纹里刻满岁月的沟壑,却仍努力挺直微驼的脊背,用枯瘦却有力的手,颤巍巍敬上一个军礼。那手势或许不够标准,指尖甚至因年迈而微微颤抖,可眼神里的光,却像穿越了八十余载硝烟,依旧明亮如炬。这便是父辈精神最鲜活的模样:当年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抱着“宁死不做亡国奴”的信念,用血肉之躯挡炮弹、护山河,把“不屈”二字写在阵地上;如今山河无恙,他们又用余生的坚守,把“爱这土地”的赤诚刻进皱纹里,哪怕走不动路,也记得对着国旗敬个军礼。身旁的儿子忽然轻声说:“爷爷辈的人,怎么能这么勇敢?”我知道,父辈精神里“临危不退缩”的勇气,已在这一问里,悄悄触到了年轻的心。

当受阅方阵迈着铿锵的步伐走来时,踢正步时靴底叩击地面的声响,整齐得仿佛是同一个心跳,在长安街上激荡。战士们的肩章映着阳光,帽檐下的目光坚定如钢,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摆臂,都透着军人的刚毅与担当。这是父辈们的精神的延续:曾经,父辈们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抗争,在缺衣少食的困境里,仍想着“为后代争太平”;如今,新一代军人接过守护的接力棒,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边防线上迎风站哨,把“守和平”的责任扛在肩上,他们身上那股“在岗不懈怠”的韧劲,和当年父辈们“扛着枪往前冲”的执着,是同一种精神血脉。我看见前排的少年们挺直了腰板,眼神追着方阵移动,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他们或许还不懂“家国”二字的全部重量,却已从这步伐里,读懂了父辈们“担当不推诿”的精神内核,也悄悄接住了“爱这土地”的薪火。

最动人的莫过于八万羽和平鸽飞起的瞬间。万千羽翅同时展开,像一片流动的云海,从广场上空掠过,哨音轻响,与人群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阳光洒在鸽羽上,泛着柔和的光。它们飞过城楼,飞过方阵,飞向远方的天际。这一幕,与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竟如此契合。当年父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盼的就是这样的和平,而这份和平里,藏着父辈精神最珍贵的底色:不是好战,是为了守护所爱之人、所念之国,甘愿付出一切;不是张扬,是把对家国的爱,融进每一次坚守、每一份责任里。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画纸临摹鸽群,纸上歪歪扭扭写着“要像爷爷说的那样,爱我们的家”,稚嫩的笔迹里,是父辈们“爱国藏心底”的赤诚,在新一代心里发的芽。

晨光渐盛,电视里的阅兵画面早已淡去,可鸽哨声似仍在耳畔轻扬,艾青的诗句在掌心的诗稿上愈发滚烫。原来父辈们的精神从不是陈列的往事,它藏在大伯冻裂的掌心、老爸深山里的脚印,藏在老兵颤巍巍的军礼、战士们挺拔的脊梁,更藏在少年追着方阵的眼眸里:那是“吃苦能扛、遇险敢上、爱国深藏”的赤诚,是跨越生死的精神火炬。这场大阅兵,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心灵的叩问。

我们眼中的泪水,既是对父辈的思念,也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我们触摸到的国家硬实力,背后是一代代人用精神铸就的民族底气。这火炬,我们会稳稳接住,传给下一代,让“爱这土地”的赤诚,永远在血脉里滚烫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