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轻轻一扎,何以致命?——藏在海鲜里的“夺命刺客”

时间:2025/9/18 17:56:20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作者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万玉香 马炜 秦琴 刘善荣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编者按

“被鱼刺扎一下”也能成为生死考题,创伤弧菌用惨痛的临床事实提醒我们,必须补上“风险识别”这一课。本文把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急救和公共卫生预防串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让读者学会规范戴手套、正确处理伤口,把科学素养与生命意识深植心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时刻保持对潜在健康风险的警惕,通过科学的健康科普教育,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守护自身与家人的健康安全。

一、致命伤口: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

2024年,一位86岁的老年人在家处理海鱼时,右手拇指不小心被鱼刺轻轻扎了一下。起初只是微微刺痛,他并没有太在意。谁知在24小时之内,他的整个手部迅速肿胀,皮肤转为骇人的紫红色,还冒出一连串血性水疱,同时体温飙升至40℃。就医后确诊,是感染了“海洋中的无声杀手”——创伤弧菌。

由于病情发展迅猛,医生立即为他进行紧急清创手术,切除大量坏死组织,并联合使用强效抗生素,最终将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但这种感染所致的脓毒血症死亡率超过50%,很多患者往往因就医不及时,不得不面临截肢,甚至失去生命……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随着气候变化,海水温度上升,这种"海洋杀手"的威胁正悄然扩大。

二、什么是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海洋嗜盐性弧菌,与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并称为人类感染疾病的三大弧菌。它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显微镜下呈逗点状或直棒状,有鞭毛,能够运动。这种细菌具有嗜盐性,易存活于中等盐度的水体中(0.2%~2.5%),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

创伤弧菌根据其致病性不同可分为三种生物型:Ⅰ型是人类感染的主要病原体;Ⅱ型主要感染鳗鱼;Ⅲ型是前两者的杂交型,兼有两者特点。

三、创伤弧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创伤弧菌是一种自然分布于温带、热带及亚热带海洋与河口环境的致病菌,常寄生在牡蛎、蚌类等贝类生物中。虽然该病总体发病率不高,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因弧菌感染致死的病例中,创伤弧菌感染占大多数,1996至2010年间美国该类感染患者数量增加了41%。

创伤弧菌感染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夏季和初秋(尤其7-9月)为高发期。地域分布方面,传统高发区包括美国墨西哥湾、东南亚等温暖沿海地带;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持续上升,我国北上广等东部沿海地区也已成为新兴风险区域,近年来确诊病例不断出现。

四、创伤弧菌的感染途径和高危人群

创伤弧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感染人体:一是经皮肤破损处感染,皮肤创面接触含菌海水或海产品(如鱼刺扎伤)后,细菌通过菌毛黏附表皮细胞,分泌溶血素破坏组织屏障,12-24小时内可引发局部蜂窝织炎,严重的甚至引起坏死性筋膜炎或败血症。二是经口摄入污染海鲜引发胃肠炎或原发性脓毒症。生食污染贝类(尤以牡蛎为主)后,创伤弧菌突破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释放内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食源性感染潜伏期仅7-14小时。

创伤弧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感染风险显著高于常人;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年龄>65岁),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免疫抑制的患者,包括器官移植后、HIV感染者、正在接受化疗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铁过载患者,如血色素沉着症等体内铁含量过高的人群。

五、创伤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创伤弧菌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凶险且进展迅猛,是临床上最严重的海洋源性感染之一。其症状根据感染途径(食源或伤口侵入)有所不同,但均可能快速发展为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1.食源性感染:原发性菌血症

患者在食用受污染的生或未煮熟海鲜(尤其是牡蛎)后12-48小时内急性起病。初期表现为剧烈寒战、超高热(体温常超过39℃)、恶心呕吐和严重乏力,这些症状是细菌迅速入血、释放毒素引发全身性炎症风暴的标志。病情可在数小时内急转直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意识模糊或躁动,很快陷入感染性休克。

超过半数患者会出现极具特征性的皮肤表现,通常始于四肢末端(小腿、手部),表现为疼痛性红色斑块或丘疹,迅速融合、进展为张力性大疱(血性或清亮液体),疱壁破溃后露出基底坏死性溃疡或呈现广泛的紫癜性斑片,状似严重的烫伤样改变。

2.伤口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肌炎

细菌通过皮肤微小破损或伤口侵入,潜伏期通常为4-24小时。感染起始于接触部位,表现为伤口周围超出预期的剧烈疼痛、高度红肿、皮温升高和明显水肿,易被误诊为普通蜂窝织炎。然而,其特点是病情呈“爆发性”扩散,皮肤颜色在数小时内由红转为紫铜色、青灰色,并出现浆液血性水疱、恶臭渗液。深部组织被迅速破坏,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甚至肌炎,触诊可及皮下“捻发感”(气体产生),最终导致组织广泛坏死、形成黑色焦痂。

对于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酒精成瘾、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如激素治疗、肿瘤患者)等高危人群,易引发继发性菌血症,并常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如急性肾损伤、肝衰竭)、酸中毒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率极高。

六、创伤弧菌感染的预防措施

预防创伤弧菌感染,尤其是一些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及慢性病患者,应注意下列事项:

1.避免伤口接触海水:前往菜市场时避免皮肤接触污水。避免伤口接触海水或生的海产品,即使是微小的伤口也不可忽视。

2.注意海产品的尖刺部位:留意海产的尖刺部份,如鱼鳍、虾头和蟹以免刺伤。

3.戴手套处理海鲜:处理生的海产时,应使用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等。

4.减少生食海鲜:尽量不要生吃海鲜,确保海鲜彻底煮熟煮透,一般细菌都不耐热,煮熟可杀死大部分细菌。

5.高危人群特别注意:一旦在食用海鲜或接触海水后,出现突发高热、寒战,特别是同时伴有四肢皮肤快速进展的水疱、瘀斑或剧烈疼痛的红色肿胀,必须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早期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联合积极的外科清创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创伤弧菌感染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提高防范意识,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就能有效减少感染风险。如果您有慢性肝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或正在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请格外小心,避免接触可能带有创伤弧菌的环境和物品。我们在享受海洋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