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9/22 13:26:10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2025年9月19日,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中小学生视野下的生态文明思政教育论坛分会场与学校第54期“世承讲坛”成功联动。活动得到了上海市生态学学会生态与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全程指导和大力支持,给予学校生态思政课程建设以前沿教育理念与实施路径,助力学校将生态认知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活动以“一课启思、一讲解惑、一研践行”为主线,将生态文明理念从课堂延伸至实践,在师生互动中真正落地生根,展现了学校在思政教育与生态科普深度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上海市生态学学会生态与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潘丽珠、嘉定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梁晓峰出席活动,并对课程融合设计与学生生态实践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课:世承学子展巧思,生态设计显担当
首环节“一课”由学校许天喜老师带领世承班学子共同呈现,主题为《共创生态文化林——生态文化林的功能设计汇报》。课前,同学们深入校园文化林开展实地调研:记录植被生长状态、分析土壤环境,真正摸清“生态家底”。设计过程中,他们打破学科壁垒——结合生物课“生态平衡”知识规划物种搭配,运用物理“节能原理”设计雨水回收系统,融入美术“创意美学”打造景观标识。最终呈现的“落叶堆肥装置”“昆虫旅店”“迷你生态圈”等作品,既契合环保需求,又彰显学校师道文化特色,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走出课本、走入实践。
一讲:世承讲坛引智赋能,教授领航破生态迷思
作为第54期世承讲坛的核心环节,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斌教授带来《植树造林与太阳能电站》主题讲座,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上师大附属嘉定高中郭长江校长为赵斌教授颁发“世承讲坛”专家聘书,彰显学校对生态教育的高度重视。
学生主持人朱宏钧从高中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切入,提到大家在生物课上画碳循环图、思政课学习“双碳目标”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及在校园中亲眼所见教学楼顶光伏板、操场光伏路灯等细节,指出生态文明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关乎“如何以科学实现保护与发展平衡”的现实议题,迅速拉近了生态文明与同学们的距离。
赵教授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核心,打破“过去环境一定更好”的认知误区,纠正“植树造林是生态保护万能钥匙”的偏差观点。通过对比光合作用效率与光伏技术“非排他性土地利用”的优势,并结合中国“荒漠光伏羊”、“牧光互补”等实践案例,生动阐释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可能。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不同地区如何选树种”“校园建设光伏电站”等踊跃提问,赵教授一一耐心解答,现场氛围活跃。
一研:林间沉浸式研讨,生态课堂“活”起来
讲座结束后,“一研”环节将理论延伸至实践——赵斌教授与同学们一同走进校园生态小树林,开展沉浸式交流。这片小树林不仅植被多样,还设有秸秆蘑菇培育区、落叶堆肥区等实践区域,由世承班“小先生”为大家进行讲解。
同学们积极提问,问题涵盖“树种搭配是否合理”“如何提升固碳效果”等植被议题,也包括“秸秆堆肥是否影响菌丝生长”“堆肥与蘑菇培育如何结合”等实践操作。赵教授结合现场情况,从植物生长差异、废物资源化等角度予以解答,并鼓励大家将生态林作为“天然实验室”,运用课堂知识持续观察与实践。
不少同学还结合生态文明课上的构思,展示了“生态林优化示意图”,共同探讨优化方向。现场提问与讨论交织,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明教育走出教室、贴近自然。
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生态学学会承办,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环境局等十余家单位协办。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精心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动。自2018年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团队共同发起以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已成功举办七届。活动汇聚生态学家与社会科普专家力量,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生态理念、普及生态科学知识。迄今,大讲坛足迹已覆盖全国近20个省市,吸引超100家单位参与,累计设立主、分会场近200个,线上线下受众500多万人次,为提升公民生态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反响积极。
学子心声
生态理念入人心,青春立志护家园
高一(1)班 牛子孺:
我之前对生态保护的理解特别简单,直到听教授说引入外来物种会影响本土生物、微塑料还有潜在危害,才发现这里面藏着这么多要注意的细节——原来“保护”不是光有热情就够,得懂科学、找对方法,不然很容易好心办坏事。
高一(2)班 刘菡汐:
作为世承讲坛听众,我以前总觉得“种树就是保护生态”,赵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科学保护需要平衡“生态、经济、社会”三方。中国“牧光互补”案例特别让我自豪,今后我会从节约每一度电、爱护校园每一棵树做起,做生态践行者。
高一(5)班 周谷轩:
听教授分析“植树造林与太阳能电站哪个更有效”,我才懂光伏板的优势;后来在小树林交流,又搞懂了“为什么有的树在校园长得慢”。原来生态科学就在身边,以后我会更关注校园生态细节。
高一(6)班 朱可珂:
赵教授提到“人类+自然>自然”的公式,让我懂得人与自然不是“征服”关系,而是要和谐共生、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三赢。作为高中生,我会从践行低碳生活开始,为生态保护出一份力。
高一(7)班 倪轩:
“牧光互补”的案例太意外了!光伏板下养羊,既不影响发电还能肥土,居然能让生态和经济一起好,彻底打破我“护生态就得牺牲经济”的想法,特别受启发。
高一(10)班 陆昊言:
全球超95%减排计划没达预期,这数据真的震撼到我!再听“三非三赢”才懂,生态保护不是单顾环境,得把社会、经济都考虑到,以后我也会多关注这种实在的生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