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0/3/28 19:45:16
来源: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想了解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吗?那就一起来听听校长的介绍吧。
温馨提示:直播中如有提问,请在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公众号后台留言交流。
办学特色 学生培养
这是学校的教学区走廊。开办七年来,率先建立并全面实施“小班化、走班制”分层教学,全面满足了高中“3+3”课程学习组合的需求。教室不与行政班级绑定,而是分学科设立。每到课间,就可以看到同学们穿梭于各学科教室的欢腾场景。
如果你、好奇这么多学科如何交作业的问题——上方左图是作业柜,各科集中放置,配合通知事务的白板,方便同学们日常提交作业和领取资料,还会不定期地展示优秀作业噢。
学校目前形成了以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五门课程为主的学科分班,每个学科各分五个课程班组织教学。本着“尊重差异,善用差异”的原则,依据同学们的学习能力与选课需求分班,每班15-35人不等,全员分层分类,实现“一人一课表”。
这是《解放日报》(2014)、《上海教育》(2015)、《上海中学生报》(2018)等媒体对学校走班制教学的报道。为体现学科特点,我们每个班级都有具备学科特色的命名,形成了人文和科学两个系列的班级名称,其中“尔雅”和“经纬”为特色班级。
这是2018年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陈尚君老师为“尔雅”和“经纬”特色班级揭牌。两个特色班级分别为具备人文特长和科学特长的同学提供了更多拓展学习的机会;基于走班制教学的灵活性,同学们还可以选择同时在“尔雅”和“经纬”学习,成为一个全面稳健的“经雅”人。
学生整理档案盒
学校非常注重探索个性化的成长路径,评价方式和课程培养体系都是立体而多元的。采用学分绩点和档案盒制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每个人不仅能从传统的成绩单上得知自己的学业水平,也能从档案盒中积累的各类过程性记录中形成对自己更为全面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发现、挑战和完善自我。
学校拥有立体丰富的课程培养体系。除基础型课程外,还结合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充分实现了拓展型、探究型、特选和大学衔接课程的多样化选择,能为同学们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提供各种可行方案。在研究型学习的基础上,学校还形成了融合大学衔接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主要大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届学生的三年总课时量达到200节以上。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的老师拥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又充满实践精神,富有青春活力。全职教师共50人,他们学历出众,多来自985、211名校,其中博士7人,硕士31人;他们风采卓然,其中上海市特级校长1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1人,区骨干教师9人。他们在各学科、教育领域崭露头角,各擅所长,引领我们的学识,鼓舞我们的情志,也与我们亦师亦友、共同成长。
学校时常徜徉在学术氛围浓郁的学习生活中。从2013年9月开始,学校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授,以及区学科教研员、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等,累计开设了50余次各类学术讲座,为同学们营造了积极创新、博观学术的氛围。
大学衔接课程也是我们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渠道。进入复旦、财大等高校课堂,有机会聆听高分子材料、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讲授,我们还参与复旦物理、化学、信息等部分大学实验课程。这类课程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找准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发掘专业潜能,从而更快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学校的实验室有效助力探究性学习的展开。拥有物理、化学、生物、劳技等学科的基础实验室和一批创新实验室,例如生化、开放空间、现代电子和文艺综合教育实验室等,理工科综合创新实验室项目也即将完工。学校开设了一系列校本实验课程,不仅普及科学素养教育,而且面向一批有志于进入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同学,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设置学习内容,使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同时具备初步科研能力,力求对接大学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特选课程还包括国内国外的研学活动。同学们“走南闯北”,绍兴、南京、曲阜、泰安每年都有我们的足迹,重庆、临沂、宜昌、武夷山等地友好学校每年都会接待我们一周浸润式学习,而新加坡、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学生也会常态走入浦东复旦附中分校的校园。
每次研学出行前,由专家及学科老师举办研学相关讲座,同学们自主制定研学考察主题及计划;到达当地后,同学们自行设计研学考察的线路并完成考察项目;归来后,每个小组进行活动小结并分享交流考察报告。丰富的经历和标准的课程化设计,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社会调研能力,也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国情、社情、民情,帮助建立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各方面的培养内容源于复旦文化一直坚持的综合、全面的培养观。学校把高中教育视为奠定一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最广阔平台,力求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校园生活 师生关系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展现活泼多姿的青春风采,同时多角度激发学科魅力,增进师生交流互动,学校每学年举办各类学科主题周、艺术节与社团文化节等活动,例如:3月政史地学科周、4月校园十大歌手及校园艺术家比赛、5月社团文化节及数学周、9月校园嘉年华、10月温馨寝室评比及语文周、11月英语周、12月寝室文化节及ColorfulDay、FunNight等。这些活动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课内与课外的传统界限,使知识变得更有趣,使技能变得更多元。
学校第一个学生社团“模拟联合国”成立于2013年,由2016届学生创立。目前社团数量已有三十余个,涵盖理论学习、学科、艺术、体育、社会公益等诸多方面。为充分推动社团活动的开展,学校不仅在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支持,还以社团课的形式,将教师指导社团活动制度化、课程化。随着社团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头脑OM社、校合唱团先后获得浦东新区明星社团的荣誉称号。
在全员全课程全学段走班的教学模式下,学校实行班主任和导师双轨制的德育模式。每8到12名同学配备一位导师,导师通过导师课、面谈、周记、课外活动、寝室走访、家访等形式与同学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参与并了解同学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从思想、学业、生活、心理、生涯规划等方面着手,全面引领同学们的成长,建立起了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导师课是我们的新开拓。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如通过朗读、角色扮演、戏剧、课本剧排练等形式培养同学们的自我表现能力;选择著名的道德两难话题展开讨论,让同学们站在不同当事人的角色中表述故事,表达情感,从而感知如何多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选择时政热点话题和观点,让同学们发表评论,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论点和依据;结合行为规范教育和个人发展规划,选择热门事件作为大家探讨的内容,帮助同学们树立自身的理想。
在FFF,导师们不仅在课堂和校园里组织课程教育,还会带领同学们研学参观,毕业时的各种留影,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彼此间的心灵呼应。在FFF,老师们不仅在各自的学科教室里闪耀着智慧与学识的光彩,还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了协同融洽的良好氛围,这里洋溢着朝气,也洋溢着欢乐。
学习成果 升学概览
学校宽容的教育环境,鼓励学有所长的教育态度,允许优势学科免修的教学制度,辅助个性发展的教师团队,让同学们的专业能力在更高水平的竞技平台得以施展。开办七年来,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比赛,在全国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上海市各学科竞赛中均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
导师制使得每个同学都能得到老师全面完整的关注,导师课中的生涯规划内容,也是帮助同学们发现自我,树立理想的重要教育引导途径。学校高学历的教师队伍,开明的办学思想,多维的成长路径,让同学们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规范的学术思维、高远的人生追求、良好的表达能力。
自2015届以来,学校参加秋考的学生总计407人,其中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总计62人,占比为15.2%。大批毕业生进入了国内外顶尖高校深造,所学专业涉及文理基础学科、医学、国防科技等多个领域。开办以来五届毕业生的大学成长经历,让我们看到高中生活赋予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力。
近年我们国内外的升学情况如下:中国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外高校: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南加州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墨尔本大学等。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微相册观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