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8/1/18 14:34:57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上海南汇中学 选稿:陈乐
1月12日下午,初冬的暖阳照亮了书院。获得全国“最美中学生”称号的马良博携带处女作《向阳的新芽》来到上海江东书院,向书院创始人韩可胜签名赠送了新书。
作家、知名媒体人沈月明,文化人乔慧等予以见证。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马良博的父亲介绍了该书的诞生过程,沈月明对此甚为感慨,鼓励作者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该书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夏天,经乔慧推荐,作家、教授、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阅读了该书的初稿,十分感动,夜不能寐,挥笔为该书写下了序言《是玫瑰,终将怒放》。
该书在书院微店独家发售。为回报社会的关心,马良博爸爸表示,售书所得,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青春是执着的,我们勇往直前,
从不退缩,
只为上路前最初的梦想,我们相约上路,
从未停止脚步,
只因青春的激情使我们奔腾不息。
——马良博
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为此书作序
是玫瑰,终将怒放
韩可胜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今天,当我面对这本书,仿佛看到了一束光,穿过纸,扑面而来。借着这束光,我明白了,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夺得全国“最美中学生”的殊荣,决非偶然。她的精神、她的思想、她的勤奋,以及源于精神、思想、勤奋基础上的文字,向我无言地诉说了这一切。一个从未谋面的少年,就这样鲜活的“立”在了我面前。我想拥抱,用拥抱表达一个长辈对你的喜爱;我想致敬,用致敬来感谢你让我看到了新一代的脊梁。
(韩可胜向马良博签名赠送《诗词日历》)
七岁到十七岁,十年,从懵懂未开,到走过童年,成为少年,这是一个人成长、嬗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十年。从作者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这种成长和嬗变。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最初,她用文字记录下快乐的时光;后来,写作成为会随时拥抱她的朋友;写作让她觉得踏上一个旅程,她在其中体验到变幻和神秘;写作带给她使命感,因为她要创造出完整的人物和情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然!乐此不疲的写作,带来了数十万字的积累,这是一个十七岁中学生了不起的成就。我在其中读到了作者极其纯粹的写作热情。在以微信短信、微博为代表的浅表式阅读的时代,能这样坚持写出大节大段的文字、成章成篇的文字,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打动我的不止是文字的数量,这卷文集,展示了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她用笔下的文字,让我们认识了她的同学、老师、亲人,让我们了解到她广泛的爱好和兴趣。我强烈地感受到她对生活、对朋友、对亲人的挚爱,感受到她对远大理想和真善美的追求。甚至,我还感受到了她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这种思考与她的年龄似乎并不怎么匹配,比如她的那篇文章《怎样才算活着》,仅看这个标题,就提出了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比如那首短诗《茅塞未开》:“人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何为一念/吾独不知”。
对一个无知无觉的孩子来说,十年如白驹过隙。对一个敏于思考、勤于写作的孩子来说,十年是一个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的经历。我相信,这是这本书文体和文风颇有变化的缘由。撇开最初的朴实的记录生活和内心的文字,在后来成熟的文字中,她用灵动的童话来展示她的想象,她用俏皮的杂文鞭笞观念的误区,她用戏剧向她崇拜的大师致敬,她用小说来探索人性的复杂,她用演讲来分享她的人生理想,她用诗歌来抒发她的激情。即便是诗歌,竟然有现代诗,有古体诗,甚至还有词。
(伟大的父爱是孩子永远的脊梁)
在一个初夏的午后,我与她爸爸对面长谈。听她爸爸说,她立志在心理学上有所建树。2016年1月她推出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心主人”,至今发表了三万多字。这些推文,无一不是在分析人性,无一不是在鼓励读者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相信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其文笔的生动、思想的成熟、见地的深刻,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高中生的作品!
作者没有刻意渲染自己所承受的苦难。对作者必须面对的苦难,我们也无法感同身受。但对作者战胜苦难的精神,我们肃然起敬。对作者战胜苦难将要达到的辉煌,我们更加充满了期待。她说:一定要快乐。她立志带给更多人快乐,她坚定地说服家人支持她的海外求学计划,她勇敢地追求自己远大的梦想,她坚韧地克服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困难。2016年全国“最美中学生”这个称号,对她是实至名归。
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向阳的新芽》
上海南汇中学 高二12班 马良博个人事迹
2岁遭遇病痛,4岁上手术台,她的童年充满坎坷。然而,如今的她却是一枚“开心果”,乐观、上进、勇于尝试、善于分享。她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姿态,我想活出属于自己的模样。”
她叫马良博,是上海南汇中学学生,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最美中学生”。
从小学到现在,先后在《少年日报》、《新民晚报》、社区报纸上发表过十几篇文章。从上初中后,她开始尝试写“剧本”“历史小说”“奶奶回忆实录”等,合计字数已经超过30万字。
她说:“我爱写作”。写作不只是朋友,它随时随地给我拥抱;写作不只是娱乐,它激励我保持好奇心;写作更是生活必需品。如果失去,我的生命就会褪色。凡·高当年如是形容他对绘画的痴迷:“我的画刷在我的手指间穿梭,就好像一把正在鞠躬的小提琴一样,而且我对此乐此不疲。”我对写作乐此不疲,会一直写下去。
每个有理想的个体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儿别人只惊艳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一、风雨童年
她从2岁起就脱离了正常儿童的轨道,4岁就进了手术台,其实她完全可以用“苍白”形容她的童年,但她觉得正是如此不堪的童年奠定了她充满斗志的品格。
每次进手术室,护士们都会夸她勇敢。少不更事的她只知道那是个令人佩服的字眼,于是她抹掉眼泪,坦然接受命运给予她的考验。
渐渐地她开始上小学,因为走路的姿势而被小孩子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细心的妈妈告诉她,上天是因为想要在人群里第一眼认出她,才让她变得如此特别。她于是坦然面对把同伴的目光,并逐渐结交了很多死党级别的朋友,走进了快乐小学生的生活。
四年级她获得了小学生作文竞赛的奖项,钢琴又考级通过了,听着老师们课上课后对她的表扬和赞许的目光,她觉得如此美妙。但再一次手术的到来让她再次背离了愉快的小学生涯。从四年级下半学期手术起一直到小学毕业,两年半多的时间,她都是在家和医院两点一线之间度过,只有病床、轮椅陪伴,没法下床自由活动,更别提去学校上课。
但那时她已经有了萌芽的信念:一定不荒废学习。于是,她在术后第二天在病床上坚持做完数学作业,镇痛棒药效过去后就通过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麦田上的守望者》减轻疼痛。她随之改变了对命运的看法:“让今天过去,让未来到来。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她开始像海伦凯勒一样思考问题——“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注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成长中一定有可以弥补她身体上的缺陷的良药。
事实证明,这份良药就是写作——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她已经在日记本上写了数千字的虚构故事了。2010年的国庆节,爸爸给她买了掌上电脑,从此她在写作上一发不可收拾。写作激发了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羁的创造力,她因此而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在自己构想下的鲜活而兴奋不已。
二、彩虹青春
都说“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她在生活的经验积累中增长见识,所见所闻她都通过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因此她的思想逐渐有了深度。
到了初二,当她的文章陆续见报,也经常获奖,她开始对自己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她想成为一名作家。
她于是在2014年的暑假模仿一本拉丁美洲小说的写作风格,花了4天茶饭不思地创作了悬疑小说《特里凯斯之死》。今年暑假在美国的圣地亚哥,她报名了当地的HorizonPrep高中的“创意写作”课程,学习迪斯尼电影的创作蓝图。她从中意识到自己很多小说没有结局的问题所在,因此那次活动后她给自己的已有6万多字的中文校园小说《顺风逆水》列出提纲,便于她下次填补细节,这样就解决了情节混乱的问题。此外,她开始尝试用英文写小说,来提高对英语单词和创意写作课程的理解。她的英文小说名叫《Linger On the Fate》(在厄运岛上徘徊),她已打下3000多的单词。
经过康复训练的她暂时脱离了轮椅,但是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走路。但她已经庆幸她的骨头没有辜负她跳跃的心灵了。初中她读到了《苏东坡传》,原本课本上生涩的名有关苏轼的背景知识一下在她的脑海中鲜活起来——她要当东坡的终极粉丝,传递他睿智而不朽、高尚而快活的思想。最近她就精读了其中最经典最跌宕起伏的“乌台诗案”,而创作了有关东坡被贬黄州写下《寂寞沙洲冷》的剧本。
此外,让她平添亲近的是她和东坡的性格很像。其一,他们都有强烈的情感。东坡面对令人思绪万千事情,“如蝇在食,吐之乃已”,总拿文字表达自己表面风平浪静,但内心早已波涛汹涌的感情,难怪林语堂评价子瞻“具有蛇一般的高度智慧和赤子之心”;其二,他们都是天生的乐观派。酷爱东坡的她笑对坎坷,拥抱坦荡的人生------正如她爱着的东坡所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句话给她太大的启发了: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路,带着只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有缺憾,但她可以寻找任何可能来弥补缺陷。伊丽莎白二世晚年感叹,上帝给了她美貌、财富、地位和权利,可唯独没有给她幸福。她经历8段婚姻,却仍未找到自己的幸福。相反,遭到屡次贬谪的东坡从未被夺走他一如既往的快乐和坦荡。
初三那年她的努力终于有了起色——第一次考试就考了144分(满分150),班级第一。出于对英语的自信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中考结束后,她第一次一个人踏上去异国游学的路。虽然,不远万里,她随身携带了轮椅,却身边没有任何熟悉的亲朋好友可以帮她。但她相信,那不是问题,她和与之相伴的轮椅可以走得很远。
就这样,在轮椅上的她潇洒地对送行的家人挥挥手,独自踏上了首次异国之旅。两周的休斯敦航天之旅更点燃了她要去见识更广阔世界的热情。于是她开始每天背100个单词,并乐此不疲。进入高中后,她担起了一边学好国内课程一边准备国外考试的重任。压力纷至沓来。尽管如此,她从来不会后悔。当年明月曾经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写“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后悔是一生,无悔也是一生,她宁可无悔走过。
年少的她曾经不敢面对现实,她想逃避,因为她有遗憾:
别人至少有健康的身体,不用因治疗而休学;别人可以自在地来去,而她还得骑车代步,走很远的路都成了奢侈;别人可以去和集体一起参加军训活动,而她还不能......
别向现实低头!她对自己说,不要放弃!不屈不挠的性格让她勇往直前。当她看到自己口语越来越流利,甚至还可以读懂《傲慢与偏见》原版书的时候——她心中被阳光填满。
诺贝尔写过一则小诗:“你说我是个谜/其实我们都是个谜/在痛苦中开始/在绝望中结束/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把崇高的理想/背负到诸天之上。”她要自强自立,“我不去想我是否会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她就对心理学也开始充满了兴趣——当她鼓励周围的同学笑对生活,他们的确转变了消极的人生观的时候;当她慢慢领会到洞悉人的情绪是件奇妙而有趣的过程时;当她懂得心理学可以帮人了解自己为什么而活,甚至可以救那些抑郁症患者……她就急切地想要成为精通心理学的人。的确,周围有好几位学生家长就希望她能帮助他们的孩子树立更积极的人生态度。于是,她在繁忙的课余参加了心理学的培训,并创建了自己的心理学微信公众账号"心主人mind master",她定期发送关于心理学的有趣知识,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情绪,掌握管理情绪的方法。
她把目光定在了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一旦人有了志向,就如明确溯回路线的中华鲟一样,只要出发,绝不回头。
没人告诉她不行,——这和她明智的父母“散养式”的家教方式很有关系,她很感谢他们对她的信任,支持和谆谆教诲。如果他们不让她放手一搏,去尝试做一切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去勇敢地挑战自己的短板,去用汗水去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她不知道今天的她会不会以自豪的心情来回忆过去。她会去海外攻读积极心理学,学成归来,回国创业,做对祖国心理学发展有用的事业,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
现阶段的目标要带着自己两个创建的两个社团开设精彩的活动,为学校的生活增添色彩。她相信她的彩虹已经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应毕业班老师的邀请,她给即将高考的同学们作了这样一番演讲:我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要忍耐一些异样的眼光,可那又怎么样?我不能和别人一样长跑,我就让自己的思维长跑,我还可以用思想作墨,用文字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世界……发掘自己潜在的力量吧,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击败一颗勇敢的心、向上的心、自信的心!”
她的班主任老师这样评价她:“犹如三毛般洒脱,脸上总有灿烂的笑容,你总是将快乐与人共享;傍晚的教室里总有你勤奋的身影,各类校团活动总能看到你的名字。你就像充满正能量的太阳,给我们五班无尽的精神财富。你是学生的楷模,班级的正能量”
这对她是鼓励,也是期望,她会带着这样的鼓励和期望快乐前行。
(马良博的伯乐乔慧、沈月明)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